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將臨期第二主日
 

路加福音 3:1-6

在聖像畫(icon)「耶穌普治者」(Pantocrator)的類別中,有一類是耶穌坐在寶座上,左右兩旁分別是上帝之母(Theodokos)馬利亞和施洗約翰,當中表達的其中一個信息,就是他們都是為耶穌來臨而準備道路:馬利亞孕育主耶穌、施洗約翰向人宣告耶穌基督在世上的救贖工作。故此在將臨期第二主日開始,都會以記載施洗約翰和馬利亞的經課為主題,讓信徒思想應怎樣準備主的來臨。
本主日經課,路加先交代當時的政治環境(1)。提庇留是繼任奧古士都(二章1節中叫全國的人登記戶籍,而耶穌就在那時誕生)的第二位羅馬帝國皇帝。在位第十五年,大約是公元29-30年間。彼拉多被委任管理猶太地區,作總督。原先加利利、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猶太和撒馬利亞和以東,是三個由大希律王(即馬太福音第二章中下令殺全國兩歲以內嬰孩的那位希律,學者通常稱他為「大希律」,而後來在加利利作王的稱為「小希律」)在生時劃分出來三個地區,給他三個兒子去管的。如經上記載,小希律管加利利、腓力管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而原先由一位叫亞基老的王所管治的猶太、撒馬利亞和以東,因他管得不好,最後由當時羅馬派的猶太區總督彼拉多直接管治。小希律,就是後來在第九章7-9節中斬殺施洗約翰的那位。
作者描述完政治環境,就描述宗教環境(2)。亞那是該亞法的岳父,兩者都先後擔任過大祭司。在約翰福音十八章12-19節更顯示,該亞法做大祭司時(主後18-36年),亞那仍有影響力。他倆就是審問耶穌的人。
在一章5-24節中,我們知道施洗約翰的父親撒加利亞都是祭司,故此傳統上,施洗約翰都是繼承了撒迦利亞的祭司職份。同樣都是祭司父子,但就對比了彼此的不同:亞那和該亞法與當時的政權聯手殺害耶穌基督;在這裏,上帝的話是臨到施洗約翰身上,使他不單是祭司的後代,也同時是先知。
施洗約翰在曠野及約旦河一帶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3),這裏讓我們想像到,似乎應有不少人前來這個了無人煙的地方尋求赦罪之恩。而在馬可福音中,確是寫到「猶太全地和全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裏受他的洗」(可一5)。這裏也讓我們反思,這群願意千里迢迢、暴曬忍渴的信眾,都渴望得到一份被上帝接納的愛,因此大家都預備了悔改的決心走向曠野。今天,我們每主日的崇拜,有否這份決心呢?
4-6節是引自《以賽亞書》40章3-4節,這是以賽亞預言耶路撒冷被毀後,當人民回轉悔改,上帝必再臨到耶路撒冷(賽四十10)。路加引用這段經文,是想讓信徒知道,由施洗約翰至耶穌基督的來臨,並非「突然產生」,而是從猶太人先祖歷史中,耶和華的應許得以應驗,讓大家看見祂的救恩(6)。
這救恩是甚麼?或許,今天我們為自己名譽和成就奮鬥看似是理所當然,但施洗約翰卻提醒我們,人生並非單單為自己而活,更重要是為迎接主隨時的來臨而活。我們不單看到約翰廣闊的胸襟,更提醒我們學效他,清楚自己在世的使命,是為主的來臨預備道路。這條道路,是建立在我們心靈的曠野,一片隨時與上帝相遇的土地。踏入這片土地,不需要金錢財帛權勢地位,更重要是如施洗約翰般,有一顆淳樸的心和生活。這樣,上主必藉着我們,帶領圈外的羊進入他的國度。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