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棕枝主日
 

馬太福音 26:14-27:66 (或) 馬太福音 27:11-54

今天是棕枝主日,亦是受難主日,福音經課是耶穌的受審到他被釘死在十架上的描述和敘事,在禮儀年的甲年,我們選讀馬太福音,而27:11-54是跨越兩個場景:(1)27:3-26在彼拉多面前的審判;(2)27:27-61耶穌被處決的情景。因此,在27:11-26主要是彼拉多和耶穌的對話,其中從27:11開始說到耶穌站在總督彼拉多前,耶穌只回應彼拉多的問題:「你是猶太人的王?」他說:「是你說的。」而面對其餘的指控,耶穌一概沉默不語,這樣的回應令彼拉多非常驚訝及疑惑,使我們想到以賽亞書52:15中有關受苦僕人的描述:同樣,他也必使許多國家驚奇,君王要向他閉口。
在27:15-23強調彼拉多嘗試釋放耶穌,在27:18清楚指出是因猶太宗教領袖因嫉妒而要殺害耶穌,在馬太福音27:19加入了一段有關彼拉多妻子的夢,就正如馬太福音第2章,夢或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一樣。然而,在群眾的壓力下,政治的考量超過了公義的審判,彼拉多選擇釋放囚犯巴拉巴,要把耶穌處死。有學者把巴拉巴和耶穌視作在利未記16:15-22贖罪日那兩頭的公山羊:一頭被驅到曠野,而另一頭則為百姓作贖罪祭而被宰殺,牠的血使他們得潔淨。
27:24-26回到有關無辜人的血的主題,彼拉多和猶大一樣都嘗試與耶穌的死劃清界線,要洗清自己的罪咎,在27:3-4猶大看見耶穌已經定了罪,就後悔,把那三十塊銀錢拿回來給祭司長和長老,說:「我出賣了無辜人的血有罪了。」而27:24彼拉多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諷刺地眾人卻宣布自己的判決,最終那罪債將會臨到耶路撒冷和其中的人當中,但同時耶穌所流的血卻帶來真正的寬恕。
接下來的場景乃是耶穌受難的經過,包括了:(1)27:27-38士兵戲弄及虐待耶穌;(2)27:39-44不同的譏諷者;(3)27:45耶穌死前的黑暗;(4)27:46-50耶穌死在十字架上;(5)27:51-53耶穌死後的情景,(6)27:54一群的認信者。使我們看到,縱然耶穌像罪犯般被凌辱和虐打,但福音書卻突顯耶穌作王的身份,他不單是猶太人,亦是外邦人的王:他們在他頭上方安了一個罪狀牌,寫着:「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27:34)。在39-44節中有三組不同的人:路過的人(39-40);祭司長、文士和長老(41-43)和耶穌同釘的那兩個罪犯(44),面對這些挑戰和嘲笑可以視為耶穌受試探的處境,耶穌卻仍然順服於上帝的旨意。
從正午到下午三點鐘,遍地都黑暗了(27:45),耶穌死前三小時的黑暗和寂靜,象徵了上帝對他的兒子的哀悼,象徵了君王的逝去時的黑暗,亦和阿摩司書8:9:「到那日,我要使太陽在正午落下,使這地在白晝黑暗。」先知所描述的耶和華的日子景像一樣,代表上帝末世的審判。耶穌最後的哀歌和呼喊,「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表達了他和上帝的關係,在此刻他從心底表達一份的孤獨,自己一人去承擔,亦感到被遺忘。耶穌斷氣帶來的震撼,聖殿的幔子裂開,預表着上帝要離開聖殿和之後的被毀,接着是馬太福音獨有的資料(51b-53節),地震、石頭裂開,墓墳打開和聖人復活從墓穴走出,是一個對耶穌的死一個神學理解,就是以西結書37章中枯骨復甦異象的預言實現了,一個末世時代的來臨,上帝審判和拯救的來臨;而最後百夫長的認信,正是平衡和回應那些譏諷者的聲音。
馬太福音嘗試把耶穌的死和舊約許多經文連繫起來,強調耶穌的死帶來地上、天上和地底下的改變和震動,亦代表了兩個國度的衝突,地上的國度—不論是羅馬或是猶太人,包括官長、士兵、宗教領袖和群眾都不能迴避地上的權柄,而從耶穌的身上,看到上帝的國度—天國是從受苦和死亡中帶來真正的審判與王權。棕枝主日提醒我們如何選擇那個國度,不然我們都會像那些歡迎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人般無知。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