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書寫到耶穌在「七日的第一日」復活,其實是要從星期六黃昏時開始說起─這是猶太的時間觀:一天的開始是黑暗,就像創造前,深淵上面一片黑暗(創世記1:2)。那時候大地正值進入黑暗的時分,一切都變得死寂─死亡好像得勝了。然而,當談到耶穌的復活,所有福音書卻不約而同地用上「七日的第一日」這句話,沒有一個例外,可見以下經文:太28:1;可16:2;路24:1;約20:1。表面看來沒有甚麼特別,不都是表達耶穌復活的大約時間嗎?但其實內裏蘊含了教會對基督復活一個極重要的神學意義。
猶太人把「七」這個數字添上「完整」或「完美」(completeness/wholeness)的意義,是因為上帝用了七天完成整個創造大業;那麼,「七日的第一日」,即第八天,正好是另一個「創造」的開始。福音書用了「七日的第一日」道出耶穌復活的時間,都反映出早期教會不僅視耶穌的復活為基督戰勝死亡的重要時刻,也表達上帝藉他兒子施行奇工,為人類帶來一次新的創造(new creation)。使徒保羅在他的書信裏,也出現同樣的神學思想,例如他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因此我們看基督的復活,不僅僅是一件歷史的記述,還有更重要的,就是上帝復活了耶穌的生命,開啟了人類歷史新的一頁─他更新了我們的生命,為人類創造一個新的世界。
約翰寫到在耶穌復活那天,抹大拉的馬利亞首先到達耶穌的墓穴。作者沒有清楚說明是否只有她一人前去,因為其他福音書說有幾位婦女,其中一位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太28:1;可16:1;路24:1, 10)。但寫到她向「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一般認為他是約翰)」報告有人把耶穌從墳墓裏挪走了,卻用上「我們」這個稱謂(2節),似乎又說出了她不是唯一一位發現耶穌屍首不見了的人。這反映出所有福音書作者在寫作時,並不是要刻意記述有關耶穌的「真實歷史」,而是希望把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及其中所蘊含的意義,通過文字的記載呈現出來,使人認識並相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約20:31)。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當約翰福音寫到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之後,加上「天還黑的時候」這句話(1節),是其他福音書沒有的。這是作者約翰的寫作特色,刻意用「黑暗」這個字來表達屬靈的黑暗(spiritual darkness / blindness),即世人對耶穌的不信、或未完全明白和認識耶穌,甚至拒絕耶穌,就像故事裏的抹大拉的馬利亞,她還未能完全了解復活的事。
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耶穌的墓前,但作者沒有寫出她的動機,想是要向耶穌表達最後的敬意─這有別於其他福音書寫到婦女們預備了香膏,好去塗抹耶穌的屍首(可16:1;路23:56)。可是當她看見石頭從墓門挪開了,便直覺以為有人盜去耶穌的屍首(2節),這是作者用以表達當時有些人對耶穌的復活存着疑惑的態度,甚至認為這是一宗盜墓事件而已,否定耶穌復活的事實(太28:12-15)。約翰將這些猜疑和負面的反應歸因於「天還黑的時候」,就是人不理解到「空墳墓」竟然是耶穌復活的確實證據。這正是抹大拉的馬利亞面對「空墳墓」的即時反應,因為當時「天還黑」─人的心志還未得到基督真光的照耀。確實地,世人仍然疑惑耶穌復活的真實性,寧願相信自己的直覺,多於接受上帝的啟示。
如果「空墳墓」是第一件復活的證據,那麼包裹耶穌屍首的「細麻布」就是第二件有力的證據(5節),證明耶穌的屍首不可能被盜去。可是門徒還未能即時見到復活的事,因為他們還是疑惑。當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位門徒(相傳他就是門徒約翰),從抹大拉的馬利亞口中知道空墳墓的事,便直奔去看過究竟。約翰比彼得先到,在墳墓口首先發現細麻布在墓穴裏,但沒有即時想到復活的事。及後彼得也到達,他同樣沒有想到耶穌已經復活。這是作者再次表達即使耶穌生前多次向門徒提到自己復活的事,他們總是善忘的,經常掉以輕心,沒有仔細思想耶穌的說話,就是到了這一刻,他們見到空墳墓、細麻布,也不明瞭其中的意義。
第三件復活的證據是耶穌的「裹頭巾」(7節)。雖然約翰比彼得先到耶穌的墳墓,但他沒有即時進入墓穴。彼得稍遲到達,但卻是第一個進入墓穴裏查看的人,這時耶穌所愛的那位門徒約翰才跟着進去。彼得在墓穴裏發現耶穌的裹頭巾放在細麻布的對面,但沒有想到耶穌復活的事,但約翰這一次「看見就信了」(8節)。這個「信」表示他真的明白了,而且相信基督已經復活了。約翰比彼得稍遲進入墓穴,但他卻是第一位「看見就信了」的人。彼得是門徒中最先蒙耶穌呼召的,但約翰卻比他在這事上更有福。然而又有人比約翰所得的福還多。在多馬不信耶穌復活的事件上,耶穌便說過:「你因為看見了我才信嗎?那沒有看見卻信的有福了。」(約20:29)約翰因「看見就信了」固然有福,但後來的人根本沒有機會「看見」基督和復活的事,但都相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他們同樣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