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日有我們很熟識的撒種的比喻,其中「聽」這個字多次出現,原來我們最終能否結出百倍的果實,不在於我們現時是甚麼土質,而在於我們去聽甚麼、怎樣的聽:聽上帝的話語、聽天國的道理。而聽的態度和深度,就決定了我們的結果。沒有人天生就是好土,也沒有人命中註定就是路旁、石頭或荊棘。我們每一位信徒,都要畢生努力耕耘、鬆土,使我們心靈的土壤能以成為好土為目標,以致我們最終能結出千百倍的好果實。因此,比喻中四種不同的土質,其實是我們屬靈成長的過程、是我們接受上帝話語後所產生的微妙變化。
第一種土壤是路旁。由於經常被人踐踏,路邊的土壤會變得很硬,真道的種子因此不能生根。原來不少人在初接觸信仰時都可能落入這種狀況,他們對上帝的道可能聽不入耳,又或是不感興趣,也可能「左耳入、右耳出」。聽了進去覺得有些道理,但又不肯信而悔改,實踐真道,以致被魔鬼用各種世俗迷惑和罪惡引誘的方法,將他們所聽到的都奪去,他們很快便將上帝的道忘記得一乾二淨,這就是飛鳥來將種子吃掉的意思。
第二種是石頭地。正如主自己解釋:「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只因心裏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一旦為道遭受患難或迫害,立刻就跌倒。」心裏沒有根,是指人沒有完全實行主的道,或只是實行一部分。我們也有不少信徒處於這種狀況,雖然歡喜領受主的道,每周回來崇拜,但步出教堂、回到生活裏又是另一個人,未有認真履行主的教訓、實踐他的道理。這個階段的信徒其實有很多內心的交戰,他們既盼望永生,又愛慕世俗,心底裏還埋藏着那塊頑固的石頭,就是人心中的偶像、情慾或嗜好。人若不肯徹底悔改認罪,不肯求主來打碎我們心中這塊石頭,真道就不可能在我們心中扎根,我們就只能作個表面冠冕堂皇,內裏空空如也,實際上未得着重生的基督徒。
第三種是荊棘地。這階段的信徒在聽道後不但當下歡喜領受,亦立即信而悔改,實行真道,向下扎根,甚至獲得了重生的經驗。聽着很好,但原來我們的屬靈生命不能夠只停留在此點,在重生、獲得屬靈生命後仍要不斷悔改,追求離罪成聖的生命。一旦我們沒有把心中的荊棘徹底除滅,讓它們有機會滋長起來,就會把道擠住,不能結出果實。植物被荊棘擠住結不出果實,是由於它們吸收不到養料,得不到日光的照射。同樣,被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所捆綁的信徒,就是那些經常忙得身心不寧,連禱告讀經都疏忽停止了的人,當我們不再能從主和主的話中得到光照和營養,我們的屬靈生命亦會日漸枯乾。我們會否不知不覺落入了這種境況呢?
最後一種是好土。好土指人聽了道理後,不但真誠相信,而且立即悔改,獲得重生,並在重生後的屬靈成長過程中,不斷禱告,研讀聖經,追求離罪成聖,並為主熱心作傳道牧養的事工,以致他的屬靈生命能不斷向下深深扎根,向上蓬勃生長,直到結出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的豐盛的果實。這就是我們每一位信徒要一生追求的過程,是我們要努力達致的目標。主耶穌說這個撒種比喻,是要幫助我們省察檢視自己的屬靈狀況,提醒我們要竭力追求成聖結果子的新生命。事實上人的內心經常處於變動的狀態,在同一個人身上,這段生命經驗可能是好土,那個階段卻像是荊棘或石頭,因為我們的心很難不被世上的思慮塞滿,很難完全擺脫世俗事物的纏繞,就像落在荊棘裏的種子一樣。不過有耕種經驗的朋友都知道,土壤的本質是可以透過努力來把它改變,使之最終成為好土。同樣地,人的生命亦不可能完全沒有石頭、荊棘,重要的是如何除掉這些雜質,使我們的心成為一塊好土。因此不論我們現時處於何種階段,我們仍需努力學習,而主─那位慈愛的撒種者,肯定會繼續無私、不計回報地去撒種,給我們機會,耐心地等待我們一步一步成為好土、一天一天的成聖。
面對着世界越來越多變幻,人生越來越多不確定,信仰就是那支定海神針,能產生巨大的能力,當我們基督徒的內心都是好土壤的時候,上帝的國度就能在我們身上展開,我們便能為主作見證,對世界產生影響。願主幫助我們認真去聆聽,追求主道,靠主的恩典成為一塊好土,讓真道的種子在我們心中穩妥地扎根,多接受公義日光的照耀,多獲得靈雨靈糧的澆灌和滋養,最終結出佳美的果實,榮耀上主,造福人群。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