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福音經課,接續着過去兩周的經課,耶穌仍然以比喻來形容天國。這五個或六個天國的比喻(51-52節,有學者認為也屬一個比喻)雖然並非一個連續呼應的比喻系列,但我們可以將他們分組歸類去研讀的。
芥菜種的比喻和麵酵的比喻,同樣地表達「從最小的」,最後能成「大」。微小的起始,卻可以帶來極大的影響;至於寶貝與珍珠的比喻,都是強調人的「發現」珍寶,到歡喜地變賣一切,為要得着這珍寶;而撒網捕魚的比喻,就和上兩周,撒種和雜草的比喻呼應,一方面強調天國福音是慷慨的,不論何地何人,上帝的種子都撒下,正如捕魚的魚網一樣,將所有魚類聚攏。然而,撒網的比喻和雜草的比喻一樣,時候一到,好的與壞地就被分別出來。
31-33節:芥菜種的比喻和麵酵的比喻。兩者都強調「小」的卻能帶來「大」的果效。今天許多人嘗試討論耶穌所講的芥菜種是否真的所有種子中最小,又嘗試去尋找是否真的可以讓鳥築巢的「芥菜樹」。其實耶穌以誇張的比喻,「一粒」、「最小」,然而能成為「比各樣菜都大」、能「成了樹」。用意是表達天國的擴展,或始於「小群」,屬於「最小」,但時候一到,天國能成為大,能影響萬國萬民。
44-46節:寶貝與珍珠的比喻。是有關於發現、歡喜地與變賣所有而為要得着的比喻。比喻中當人發現了珍貴的東西,他們就變賣自己的一切,去買這樣東西。兩個比喻中,那怕是變賣一切,故事的主角並沒有表達哀傷不捨,反而為要得到這珍寶而果斷地行動,最終因為得到這珍寶而歡喜。
我們對於福音的渴慕,又曾否如此呢?今天又是否仍然視為珍寶呢?天國既然是珍寶,是「好」,但是否人人都「發現」?又樂意行動,竭力追求呢?
47-50節:撒網的比喻。這個比喻與雜草的比喻(24-30節)有類近的地方:
在比喻中,魚網聚攏了各種魚,包括好的和壞的。所謂壞的魚,其實是指沒有鰭和鱗的魚,漁夫基於利未記的律法,他們會丟棄這些魚。「網一滿」(48節)呼應著雜草的比喻中的「在今世的終結時」(49節),同樣表達了末世的審判。比喻同樣表達了對於「壞的」魚或種子,我們要忍耐,不急於分別。這並不是指作門徒的我們要「好壞不分」、或是對善惡是非「模糊不清」,然而,焦點在於「網一滿」、在於「在今世的終結時」。這比喻向門徒表達了強烈的提醒及安慰,就是當到了最後審判的時候,好與壞必然被分別出來,絕不含糊。因此作門徒並不是「假冒為善」,因為收莊稼及收魚網的主,他必然揀選分別好與壞,故此門徒不應只聚焦群體中的所謂「壞的」,而忘記攻克己身,以自己的言行見證自己是屬上帝的子民。
51-52節:新與舊的東西。當耶穌問及門徒:「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了嗎?」門徒回應他說:「明白了。」學者認為這是馬太編排耶穌論述「天國的比喻」的小結,而不是門徒真的明白透徹耶穌所說的話。而在52節,提及文士要成為天國門徒的論述時,他以新和舊都同時拿來作比喻,目的是表達新與舊並非互相排斥,文士所熟悉的「舊的東西」,即律法,耶穌並非要廢掉,卻要以「新的東西」來成全。面對馬太群體中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的張力,這段記載表明了,假若要成為天國的門徒,新與舊並不是二選其一,卻是要互相成全彼此配合。
有耳的,都應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