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施行五餅二魚的神蹟後,就「隨即催門徒上船」,渡河到對岸,自己則留下來,叫眾人散去,然後獨自上山去禱告(22-23節)。經文用上「催」這個字就很特別,原文enankasen有強迫(compel)的意思,語氣相當重,明顯是耶穌刻意要門徒離開的,說得清楚一點,是耶穌不得不叫門徒離開。作者馬太沒有交代原因,我們只能推想。約翰福音第六章也同樣記載五餅二魚的神蹟,那裏有說到「耶穌知道他們要來強迫他作王。」(約6:15)還說到群眾一直找尋耶穌,原因並不是「因見了神蹟,而是因吃餅吃飽了。」(約6:26)從以上記載,我們也許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幅圖畫:群眾對耶穌如此渴慕,並不是他們關心天國的事,而是希望可以從耶穌身上得到好處。他們要高舉耶穌作王,若耶穌聽從他們,他以後就不得不順從群眾的意願。門徒跟群眾一樣,都親身經歷過五餅二魚的神蹟,難免不會有着同樣心態,希望自己也像耶穌一樣被人歡呼喝采,有成就英雄大業的感覺。馬太雖然沒有着筆於門徒當時的反應,但從耶穌隨即「催」他們上船一事,也應離這個原因不遠了。經文又寫到耶穌叫群眾散去後,便獨自上山去禱告。馬太特別強調「獨自」上山,而這並不是唯一的一次,耶穌在客西馬利園也同樣地「獨自」上山去禱告。這兩次禱告經驗,似乎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耶穌正要面對生命中十分困難的處境。在這之前,馬太寫到希律王已把耶穌的出現當成為復活了的施洗約翰(太14:12),言下之意,耶穌的出現對他構成了威脅,拿下耶穌只是遲早的問題。當前五千群眾要強迫他作王,也同樣是對他生命的一種威脅。這些都跟耶穌在客西馬利園所面對的困難沒有兩樣,而耶穌就在這時候,選擇「獨自上山去禱告」。一、他需要遠離群眾,使自己可以有一處寧靜的空間。以賽亞先知講過:「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30:15),禱告就是耶穌要給自己重新得力的機會,從而有力量面對當前的危難。二、他知道自己在世上有重要的任務要完成,但他沒有因此把生命當成工作,反把工作成為生命的一部份,而所以「禱告」,就是因為重視生命。三、他要選擇在「山上」禱告。「山」具有獨特的神學意義,因為人在那裏最能親近上帝,認識他的旨意。還有,那裏是上帝呼召先知,發出命令的地方。上帝呼召摩西,就發生在何烈山(出3:1)。上帝向以利亞顯現,吩咐他不要選擇逃避,也同樣在何烈山(列上19:8-18)。耶穌向群眾和門徒講論八福,提出他的寶訓,也同樣發生在山上(太5:1-12)。而「海」也有其獨特的意義。它代表威脅和破壞(詩18:16; 32:6; 69:2),就如上帝創造時淵面黑暗的境況(創1:1),或是昔日洪水淹沒世界(創7),都具災難性,可引申為生命中的風暴,人生的困境。耶穌在水面上走也有其深層的寓意,表示耶穌是大有權能的主,能平靜風浪(太8:23-27),克勝一切隱藏的危機。這次門徒同樣面對「海」的威脅。按馬太的記載:「那時船已離岸好幾里,因風不順,被浪顛簸。」(24節)其實對門徒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威脅,特別當中有幾位是漁夫,極富航海經驗,只是整夜與風浪搏鬥,加上先前餵飽五千人所耗損的精神和體力,都令他們各人感到身心疲累。就在天快亮的時候,當他們見到有像耶穌的在海面上朝着自己走過來時,便以為是「鬼怪」,驚慌起來(26節)。但耶穌連忙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27節)這句話其實是給門徒最大的安慰。首先,「放心」原文tharseite解作「要勇敢」(have courage),具有激勵的意思。如今有耶穌與他們同在,還要懼怕嗎?而值得留意的,是門徒隨後的反應。早前門徒曾遇到大風浪,幾乎被淹沒,最後耶穌起來,平靜了風和浪,但門徒只驚訝地說:「這是怎樣的一個人?連風和海都聽從他。」(太8:23-27)這次很不一樣:他們宣認「這真是上帝的兒子。」(33節)還拜他。「拜」是崇拜的儀節,即全身俯伏在地的意思,表示完全的敬拜和順服。而發生在彼得身上的事也值得回味。他見到耶穌在海面上走,便希望自己也同樣有着耶穌的能力。起初他還是滿懷信心的,但見風很強,隨即害怕起來,將要沉下去。就在這時耶穌伸手拉着他。有沒有留意到耶穌是救起彼得後,才責備他小信,表明了耶穌對人的關心不會帶有任何前提。而彼得在信與小信之間徘徊,只因為他太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打擾,讓恐懼取代了自己對耶穌的信心。其實我們不是跟彼得一樣嗎?都時常遊走在信與小信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