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十二主日
 

馬太福音 15:(10-20),21-28

本主日經課,耶穌進到推羅、西頓境內,迎面來了位迦南婦人,即外邦人,乃非我族類。馬太福音主要的讀者為猶太人,這個耶穌幫助迦南婦人的故事不單是一個把病治好的神蹟,更是一個預表救恩要從猶太傳到外邦,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要被打破、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嫌隙要被消除的故事!故事裏這位迦南婦人,纏上了耶穌和他的門徒,不斷呼喊主的幫助:「主啊,大衛之子,可憐我!我女兒被鬼纏得很苦。」耶穌起初未有理會,她繼續在後頭喊叫,門徒按捺不住,向耶穌提議打發她走。這裏面不排除門徒除了有對這婦人的不耐煩,也有對耶穌的埋怨,埋怨他既不答應她要求,又不打發她走,害苦身邊的人要給她煩着。耶穌冷冷地拋下一句:「我奉差遣只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這看似回答門徒,實情是給那婦人聽,於是未等門徒回應,婦人便應聲跪下,再拜求耶穌的幫助。耶穌豈是鐵石心腸?他雖然說只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他也早已於馬太第8章治好過羅馬軍隊裏面百夫長的僕人,他還稱讚那百夫長的信心在以色列中也罕見。因此我們相信耶穌絕無偏心以色列人而歧視外邦人,耶穌的說話只是陳述上帝救世的步驟,先由上帝的選民以色列開始,再將福音傳到萬邦。當婦人拚命抓着耶穌求他幫助的時候,耶穌回答:「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妥的。」這裏面又可多作解釋。和合本修訂版寫的是小狗,修訂前的舊版是「狗」,分別就是之前譯作狗是完全的貶意,把外邦人看成狗,指他們身分輕賤,不得上帝的祝福。但原來希臘原文更準確的翻譯應為小狗才對,小狗和野狗不能相提並論,小狗被視為家中的寵物,在主人眼中有一定分量,耶穌這樣說暗示婦人的女兒也為主人所愛,只是主人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孩子,次序有優先,好比救恩先臨到猶太人,再到達外邦一樣。這位又具有信心、又聰慧機智的迦南婦人反應出色地說:「主啊,不錯,可是小狗也吃牠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屑。」她不介意被視為次等,不介意被稱作小狗,她認定只要能從耶穌那兒分享到丁點兒的能力,能沾染到丁點兒的恩典,她的女兒便有救,我們稱此為緊緊抓着耶穌,捉緊着救恩。我們都是罪人,在主神聖的榮光前,我們都不配,但原來當我們有這份謙卑、有這份信心時,我們便能像這迦南婦人般,承繼到主寶貴兒女的身分,得着拯救。繼稱讚百夫長的信心後,耶穌再次稱讚外邦婦人的信心,並應許要成全她的心願,此刻,她女兒的病便好了。再一次,單單靠信心,沒用甚麼手段,病便被治癒。正如一開始時說,這不單是一個把病治好的神蹟,裏面還有層層意思,首先,患者得醫治除了他本人的信心外,他家人或朋友也起關鍵的角色,像這個故事裏的媽媽鍥而不捨的信心和永不放棄的精神便救了她的女兒。其次,這故事裏被醫治的不單是那婦人的女兒,還有婦人自己。這外邦婦人必然是走投無路才來求耶穌,她很可能因照顧患病的孩子而變得生活拮据,心力俱疲,她亦會因孩子的這個怪病受盡歧視,甚至被自己的族人和同鄉所嫌棄,在最絕望的境況下,這位媽媽把身分和尊嚴都拋棄,向猶太人耶穌求助,猶太人和迦南人本不接觸,何況是婦女,但最後,神蹟始終發生,她的信心不單救了她女兒,她自己亦因承認耶穌是救主而生命得着重生,生活亦因女兒的康復而得到好轉,因此得醫治的還有這婦人。最後,被醫治的還有門徒。雖然經文未有交代門徒看過這件事之後的反應,但門徒的心不可能不為所動、不被震撼,因為在這外邦婦人的身上,門徒見識到叫他們為之羞愧的信心,他們跟隨耶穌多時,對主的認識及信心還不如這位外邦婦人,而他們起初對這婦人求助的漠不關心,亦很可能源自於民族的成見、性別的歧視等,作為主的門徒和跟從者,這並不理想,主趁機來教導他們,在上帝眼中人人平等,每個人都可以得着信心,亦可得着救恩,憑信心來尋求主的人絕不會被拒於門外,這點對門徒非常重要,因為後來耶穌升天離世,門徒便承擔起把福音傳到各地的大使命,特別是要把福音帶到耶路撒冷以外的外邦人中,耶穌希望門徒能衝破狹隘的民族思維,打破以自己人為優先的固有觀念,追求博愛這種符合基督教精神的普世價值。在同一天空下,我們都是主的兒女,願我們共同努力,以愛來修補各種傷痕,以寬恕與復和來締造屬於我們這世代的神蹟。阿們。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