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廿三主日
 

馬太福音 23:1-12

馬太福音231-12節劉榮佳對許多釋經家來說,馬太福音23章是否和2425章一起成為一個單元,作為耶穌的五篇講論的最後一篇?如果我們把232425章視作一個整體,其中心主題就是「審判」;從23章第1節開始,耶穌所面對的聽眾,是從聖殿中的宗教領袖:祭司長、民間長老、文士、律法師、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轉向「那時,耶穌對眾人和門徒講論」。使我想到耶穌的第一篇長篇講論:「登山寶訓」,亦是向「群眾和門徒」宣講的耶穌看見這一群人,就上了山,坐下後,門徒到他跟前來(馬太福音5:1),整章經文似乎是向群眾和門徒發出一個警告,不要像那些文士和法利賽人一樣。在23:2-7耶穌一開始就指出文士和法利賽人坐在「摩西的位上」,這裏是否代表當時在會堂中放了一張特別的座位,抑或只是一種隱喻,表達他們是在宗教和社會上皆有很高權威?然而,他們肯定是有學問和知識,他們能誦讀和傳遞經文,更擁有解釋律法的權柄。而當時一般的猶太人,包括耶穌的門徒很多都是文盲,皆要倚靠文士和法利賽人才能認識摩西的律法,所以耶穌教導眾人和門徒,凡文士和法利賽人所吩咐他們的,他們都要謹守遵行。但很可惜的,文士和法利賽人的行為卻使我們看到,他們並不正確地去理解經文的意義,耶穌明明地提醒眾人和門徒不要學他們,指出他們的三個問題:(1)「他們只說不能行」(23:3上);(2)把重擔放在別人的肩頭上,自己卻連指頭不動(23:4),令我們看到信仰不是一種沉重的責任,而是從內心因耶穌基督的寬恕和憐憫喜樂地活出聖經的教導;(3)他們的出發點是不正確(23:5-7),他們著重外在的敬虔,不論是地位、名號、服飾和裝束,耶穌用了幾個例子:把佩戴的經匣加寬了,衣裳的繸子加長了,喜愛宴席上的首座、會堂裏的高位,又喜歡人們在街市上向他們問安,稱呼他們拉比;這些都是一種虛偽,只是做給別人看,沒有內涵的聖潔表徵,耶穌提醒我們不要追求一些地位和身份、擁有特別的榮譽和稱號,因為這樣最終令我們沉溺於虛榮當中,扭曲了信仰的動機,而逐漸遠離上帝。23:8-12耶穌教導門徒所應做的事,其中8-10節都有一個接近的句子結構:其中包含一個禁戒,一個神學上的理解和一個命令:「但你們不要接受別人稱呼你X,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X,你們皆是……」,而三個勸勉有不同的層次,第一個是有關教會內的弟兄姊妹,不要視自己為別人老師(拉比)而自滿,因為只有耶穌基督才是眾人的老師;第二個層次,有關地上的尊卑,不要稱地上的人為父,因為我們皆崇拜唯一天上的父,他才配得我們的尊敬;最後再回到教會的層面,就只有基督才是所有信徒的師傳,他才是最偉大的老師。整段教導用了兩句經文(1112節)作總結,強調領袖要謙卑,改變我們對權力和權威的理解產生革命性的逆轉,第11節是基於基督為受苦僕人的認識,更是對應第10節中所理解的教會觀,教會中的每一份子皆是弟兄姊妹。而第12節其中有兩個被動詞:「被升高」「被降卑」,強調上帝把驕傲自大的人降卑,而把軟弱和卑微的人施予保護及賞報: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捆綁的得自由;安慰所有悲哀的人以喜樂的油代替悲哀,讚美為衣代替憂傷的靈(以賽亞書61:1-4)。今天的經課耶穌給我們很重要的提醒,怎樣才可以謹守遵行聖經的教導,就是真誠謙卑地以受教的心去行,更不是為了堵住別人的口,亦不是為了建立自己的榮譽而作,而基督才是一切事物最終的判斷者。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