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將臨期第二主日
 

馬可福音 1:1-8

馬可福音是現存第一部被寫成的福音書。第一節這句話「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相當特別,是作者馬可開宗明義地道明這部福音書的目的。語句帶有「創世」(creation)的意味,像《創世記》起頭寫着:「起初,上帝創造天地。」都在告訴世界:耶穌基督的福音將為人類歷史揭開新的一頁;福音就是新的創造舊的過去,新的要來。然而不同的是上帝希望他的子民也能參與其中,所以他先差遣施洗約翰,走在耶穌前頭,為他預備人的心。說到施洗約翰,馬可引用了先知以賽亞的話:「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他要為你預備道路。在曠野有聲音呼喊着: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2-3節;賽40:3)這要證明約翰就是那位從上帝那裏差來的「使者」(2-3節)。耶穌也是這樣說:「這人就是那要來的以利亞。」(太11:14)根據舊約聖經的傳統,這位使者特別有兩個特徵:一、   他是先知預言中的「以利亞」,要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還未到來之先,奉差遣作先知,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拉基書4:6)二、      既然作為「以利亞」,就該有以利亞的樣式。他身穿毛衣,腰束皮帶(王下1:8),約翰也是如此,穿的是駱駝毛的衣服,腰間束上皮帶(6節)。至於為何他選擇要吃蝗蟲野蜜,相信是受到先知但以理的影響,為免吃喝酒肉玷污自己,便選擇素食,飲用白水(但1:8-12)。看來這一切是外面的表像,卻能進入百姓的心,認識到約翰有着先知的身份和權柄,是從上帝那裏來的。沒有以色列人不會認識「出埃及」這件事,後來更成為救贖的代名詞。但從出埃及到後來進入應許地,並不是一下子的事。剛離開埃及,以色列人便叛逆上帝,向他發怨言,觸怒他,因此在曠野流浪整整四十年。期間上帝施行教化,在曠野預備他們的心。因此「曠野」有其象徵意義:就是上帝要在那裏興起他的子民,預備他們進入應許地。施洗約翰所以選擇在曠野傳道,也是出於這個原因。若有人願意悔改,必先要走進荒漠的曠野,在那裏預備自己的心,歸向上帝,領受「悔改的洗禮」(4節)。「悔改」的原文metanoia是回轉的意思,是從希伯來文tesubah翻譯過來,是舊約先知常用的字,用以提醒以色列人遠離罪惡,「回到」上帝那裏,所以又解作心意的改變。悔改代表了整個人回轉過來,重新面向上帝,回復人與上帝原初面對面,最親密的關係。所以約翰的「洗禮」是有要求的,就是前來領洗的,必先「承認他們的罪」,才能受他的洗。(5節)這樣,他們才得以清潔的心,迎接將要來到他們中間那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7-8節)。馬可又寫到「猶太全地和全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5節)其實是一種誇張的文學表達手法,描述了前來要求洗禮的人是超乎想像的多,也因此反映出當時的以色列人是何等渴望彌賽亞(希臘文稱為「基督」),期待上帝國快快降臨。施洗約翰在傳道時,特別提到將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他不但用水給人施洗,還用聖靈給人施洗(7-8節)。這裏有兩點值得注意:一、     約翰十分清楚自己的崗位和所擔當的角色,他不是彌賽亞,而是彌賽亞的先行者(forerunner)。當時確實有很多人認為施洗約翰就是以色列人一直等待的彌賽亞,便選擇跟從他,成為他的門徒。就是在使徒時代,約翰的門徒還很活躍(徒18:24-25; 19:1-3),難怪約翰刻意說出這些話來,目的是希望當時的人不要把他當成彌賽亞,他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不配」。這句話不是沒有意思的,是約翰藉此表明自己連作為他的奴隸也不配。馬可把這段話記下來,不是要把約翰比下去,或刻意貶抑他,而是表達他認為自己在基督面前是何等不配(unworthy),從而彰顯基督的偉大滿有威嚴和能力,無人可以測度。二、   用水施洗,象徵潔淨,除罪,其重點是「除去」,面對的是自己的過去,這也是「悔改的洗禮」的重心所在。但他跟着說到將要來的那位,要用水和聖靈給人施洗。其實對於以色列人,這未必是一件陌生的事。早在出埃及的日子,上帝就曾差遣聖靈在他們中間,使他們得安息。(賽63:11-14)先知以賽亞亦曾預言,說到將來上帝的靈要澆灌以色列(賽32:15; 44:3)。這樣看來,約翰並不是要來宣傳一種嶄新的洗禮,而是宣告以色列得贖的日子近了。後來耶穌出來傳道,宣講上帝的福音,也離不開這個信息:「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可1:15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