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將臨期第三主日
 

約翰福音 1:6-8, 19-28

今天第二次經課,保羅開宗明義的說:「要常常喜樂!」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常常喜樂?何以喜樂好像越叫越走,離我們越來越遠?外在環境固然是主因,在疫情及戰事的夾擊下,我們難以獨善其身,經濟不景,政局不穩,使很多人對未來及前景失去信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要常常喜樂肯定不容易。然而,疫情及逆境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反思機會,我們過去的步伐或許真的太快、太急,我們只是human doing,卻忽略了human being這個本質,我們作為人除了工作,亦應花時間去思考人生,過去的勞碌彷彿使我們忘記了「停」和「等待」是怎麼的滋味,原來適時放慢步伐,過簡單一點的生活,長遠來說對我們生命的成長更有益。基督信仰原是一個等待和盼望的宗教。因着主的應許,我們每位信徒都充滿信心去盼望、等待、迎接主基督的再來。由初期教會的門徒一般相信主很短時間便回來,到今天已經超過二千年,我們仍維持着這初衷和期盼。漫長無止境的等待的確會令人容易鬆懈,甚至迷惘;此情況下,每年的將臨期便來得更有意義,因它總提醒我們要警醒等待,時刻保持喜樂的心,等候主的日子。如何能常常喜樂地等待呢?秘訣就是保羅接着提出的不住地禱告。不住的禱告並不是從早到晚不停的祈,而是要我們在各種事上,都有禱告的精神、禱告的態度。就像常有人問是否一定要十一奉獻,我總回答多少無拘,最重要是捐得甘心樂意,上帝便喜悅,上帝甚麼都不缺,我們奉獻的目的是為操練我們的信心,透過奉獻來學習把從主而來的獻給主。禱告亦同樣,我們祈禱不是祈得多、祈得長、祈得大聲便蒙垂聽,我們祈求的乃是願上帝的旨意成就,因此當我們每一次祈禱,都是表明我們願意將一己的私慾、一己的需要放下,願上帝的旨意成就,尊主為大,把上帝放在生命中的首位。不住的禱告便是為着操練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世事變幻莫測,陰晴難料,這份祈禱的精神及態度定能幫助我們舉目向上,凡事藉着禱告去交託、感謝,我們便能無懼風浪,滿懷喜樂。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最後的一步,便是謝恩。懂得感謝的人,必然是個喜樂的人,因他看一切都是恩典,一切都是賞賜。我們固然要為蒙受的祝福來感謝,但要留意保羅說的是「凡事謝恩」,意味我們不單為好的事、順利的事來感謝,也要為不得意的事、為我們以為不好的事來感謝。不好的事,何以要來感謝?上月底是北美人慶祝感恩節,這節日不能沒有火雞,火雞肉卻一點不好吃,何以他們定要吃火雞?原來感恩節是記念他們的祖先,從大西洋彼岸遠渡而來的日子,他們登岸後因着上帝的恩典及當地土著的幫助,度過了第一個寒冬,並且在翌年秋天農作物有收成,因而舉行這盛大的感恩節慶。火雞是他們當時還未有收成時,在野外找到唯一的食物,肉質不算上乘,卻維持了他們的生命,他們看這是上帝的愛和恩典,每年感恩節一起吃火雞,提醒他們經歷過的艱苦,並記念上帝在缺乏中的供應。猶太人逾越節晚餐亦一樣,逾越節是紀念他們先祖在埃及為奴之地、在水深火熱中被上帝拯救。逾越節晚餐中他們一定吃無酵餅,跟火雞一樣又硬又乾不好吃,但無酵餅正代表着以色列人這段苦難的經歷,在為奴之地、曠野漂流時,它是唯一的食物,是他們民族得自由、得解放的象徵,縱然我們今天有PIZZACROISSANT等更美味的包點來選擇,逾越節時猶太人仍然會吃無酵餅來記念那段苦難、感謝上帝的恩典。因此我們不論日子如何,境況如何,我們仍需要去學懂感謝,當我們學懂為我們不如意的事、不幸的事來感謝,我們離保羅這個「要常常喜樂」的境界又邁進一大步。上帝沒有應許我們天色常藍,沒應許我們不遇苦難,卻應許我們患難中有盼望、暴風中有平安及喜樂。今天是將臨期第三主日的喜樂主日,保羅再提醒我們要常常喜樂,耐心的等待基督再來;要擁有這份喜樂,我們要不住的禱告以操練我們的信心及盼望;而要培養這份禱告的精神及態度,我們就必須在生活的各種際遇中,無論得時不得時,都感謝主的恩典。願望今天這段經文能成為我們的幫助和祝福,在今天世人普遍悲多於喜的境況下,我們仍能成為面上常掛着笑容的一群,用我們的愛心、耐性來感染身邊的人,多去看我們所擁有的,多去數算主的恩典。願主的喜樂和平安常與我們同在,堅強我們等候主基督再來的信心,阿們。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