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書其中一個特色,是作者刻意強調耶穌在一切事情上都站在主導的位置上,呼召門徒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曾有兩兄弟,彼得和安得烈,是施洗約翰的門徒,他們找到耶穌,就跟從了他(37節)。耶穌看來好像站在被動的位置上,但當他轉過身來問他們要甚麼時,便使自己站到主動的位置上,邀請他們:「你們來看。」(come and see)他們就跟着耶穌,與他同住了一天,並且認識到耶穌正是以色列人一直等待的彌賽亞─希臘文翻譯為「基督」。耶穌一句「你們來看」,他們便成為了耶穌的門徒(約1:39-42)。過了一天,耶穌在路上遇見腓力,也「主動」上前找他,要他「來跟從我」(43節)。正是耶穌的主動,使腓力大發熱心,當他成為耶穌的門徒後,便隨即找上他的朋友拿但業,把耶穌的事告訴給他聽(43-45節)。福音書作者稱腓力是伯賽大人,和安得烈、彼得是同鄉。就是這樣一句簡單的介紹,就把腓力和安得烈連在一起,往後的經文也都寫到他們經常走在一起(約6:5-8; 12:20-22)─似乎是作者刻意的安排。他們兩位都是猶太人,但兩個人的名字在福音書裏,都用上希臘文的名字,這可能與他們生活的地方有關連。伯賽大是與當時稱為低加坡里,又稱十邑(Decapolis)的外邦人城市相鄰的一個鄉鎮,所以他們經常會接觸到說希臘語的外邦人。正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在福音書中都扮演了耶穌與外邦人之間的中介者,把外邦人帶到耶穌那裏。約翰福音12:20-22就記載到有幾位希臘人希望見耶穌,就來見腓力請求幫忙,腓力就找安得烈,把這些希臘人的訴求告訴耶穌。腓力和安得烈不但在外邦人中作為中介者,他們還把耶穌介紹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西門‧彼得是安得烈的哥哥,就是他找上彼得,告訴他:「我們遇見彌賽亞了。」(41節)拿但業是腓力的朋友,腓力找到了他,也同樣把耶穌介紹給他知道,不是簡單的,而是詳細地把他認識的耶穌告訴他:「摩西在律法書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45節)從這些經文,我們大可知道腓力和安得烈是相當熱心的門徒,他們認識耶穌不多幾天,便成為實至名歸的「傳教士」。從腓力和安得烈的舉動,我們可以確實推斷,他們和當時的以色列人是何等渴望彌賽亞的來臨,當自己「遇見彌賽亞了」,也希望其他人同樣知道這個重要的信息。然而,「知道」是一回事,「願意接受」又是另一回事。腓力把耶穌介紹給拿但業,但拿但業即時的回應是:「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麼?」(46節)這句話說來是有點不順耳,其實可以理解的,因為拿撒勒在當時是一處毫不起眼的地方,而那裏的人大多從事木匠工作。可想而知,在拿但業眼中,耶穌和他的父親約瑟,也不過是木匠而已,哪有過人之處呢?這種印象早已深深地印在拿但業的腦袋裏,使他對拿撒勒人耶穌和他的能力大打折扣。就是這樣的一句話,多少告訴出一件事:不是每個知道耶穌,認識耶穌的人,都會即時作出正面的和積極的回應。值得留意的是約翰福音寫到拿但業還未跟從耶穌,便宣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並且是「以色列的王」(49節),這比彼得對耶穌的認信還要早很多。其實拿但業的認信是回應耶穌對他的稱許:「這真是個以色列人」,因為「他心裏是沒有詭詐的」。彼得也同樣宣認耶穌是「永生上帝的兒子」(太16:16),但不同的是彼得隨即阻止耶穌上耶路撒冷,要他逃避十字架的苦難。彼得這樣的心思,是因為他心裏一直想到耶穌作為彌賽亞,可以為他帶來榮譽和權力。耶穌隨即責備彼得,稱他撒旦,正因為他看到彼得「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太16:22-23)拿但業卻不是這樣,他的心裏沒有像彼得的心思;沒有私心,哪會生出詭詐來呢?拿但業在無花果樹底下做甚麼事?這要他自己才知道。但從他的認信,有學者這樣推測:他正在樹下默想有關先知預言彌賽亞的事,或他正在禱告,期望自己有生之年可以看見救主的降臨。正在這時候耶穌呼召他,因他看出拿但業心裏有渴慕上帝的心。正因為他已有這樣的準備,所以耶穌只一次跟他說話,他就信了。比較門徒多馬懷疑耶穌的復活,要求要親自見過耶穌,摸過耶穌的手和肋旁的傷痕才信(約20:24-25),拿但業的信心大得多,加上心裏沒有詭詐,足以讓耶穌對他說:「你將看見比這些更大的事呢!」(5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