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棕枝主日
 

馬可福音 14:1-15:47 (或) 馬可福音 15:1-39(40-47)

馬可福音第十四至十五章詳細講從耶穌在伯大尼受膏到被埋葬這段時間的經歷。準備逾越節和設立聖餐(14:1-25)有一個女人拿着一瓶珍貴的純哪噠香膏來澆在耶穌的頭上。這個女人的行為,讓身邊的人感到不滿,但耶穌卻為她辯護。女人的行為是獨特的,也是不會被重複的,被耶穌稱為「一件美事」。(14:6)她所作的奉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耶穌教導門徒:「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都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來記念她。」(14:9)逾越節是紀念以色列擺脫埃及奴役的節日(出埃及記12:1-20),與主所設立的聖餐(14:22-25)皆指向上帝的救贖的恩典。因此,「你們要記念這日,世世代代守這日為耶和華的節日,作為你們永遠的定例。」(出埃及記 12:14)門徒的跌倒和主在客西馬尼禱告(14:27-52)儘管耶穌預言他們會拋棄主(14:27),彼得和其他門徒強調他們對耶穌的忠誠。彼得更堅決地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絕不會不認你。」(14:31)眾人也都這樣說。在客西馬尼園,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人性化的耶穌。耶穌知道事件將走向痛苦的結果。馬可描述耶穌當時「驚恐起來,極其難過」(14:33),耶穌對門徒說:「我心裏非常憂傷,幾乎要死;你們留在這裏,要警醒。」(14:34)然而耶穌的祈禱結合了熱切的祈求和虔誠的順服。人性的耶穌並不想經歷受難及死亡的痛苦,而順服的聖​​子也不會放棄他在世的使命。從他們反覆打瞌睡就可以看出門徒們只是表面上受到這痛苦的影響,並不真正相信苦難將至。之後,猶大帶了一群人來捉拿耶穌,其中一個門徒拔出刀削掉了大祭司奴僕的耳朵。然而,最後門徒都撇下耶穌,各自逃命去了。雖然有一位身上披着一塊麻布的「青年」嘗試跟着耶穌,但當逮捕者想捉拿他的時候,他便丟了那塊麻布,赤身露體地逃跑了。在講述這個故事時,馬可揭露門徒的怯懦和失敗。耶穌受審和彼得三次不認主 14:53-15:15)祭司長和全公會的人正在尋找證據控告耶穌,要定他死罪,只是找不到。同時,彼得也面臨自己的考驗。他跟着耶穌進了大祭司的院子,一個使女兩次問彼得與耶穌的關係,彼得兩次皆否認與耶穌有任何關係。第三次,一群旁觀者認出彼得是加利利人,認定他是與耶穌一夥的。彼得的第三次否認是斷然的,他「賭咒發誓」說自己根本不認識耶穌。(14:71)公雞的叫聲刺穿了他的心,彼得想起耶穌曾對他所說的話,忍不住哭起來。猶太公會在羅馬行政長官的領導下沒有權力處決囚犯。這個權力掌握在彼拉多手中。雖然彼拉多有權釋放耶穌,而且他也清楚知道「祭司長們是因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15:10),但是他最終為了取悅眾人,選擇命人將耶穌鞭打後帶出去釘十字架。耶穌受辱、被釘和被埋葬(15:16-47)在這最後的部分中,耶穌首先被交到羅馬士兵的手中,士兵們為耶穌加冕、穿上衣服、歡呼他為王,同時毆打他、吐唾沫侮辱他,之後才押他出去釘十字架。耶穌從早上九點鐘一直掛在十字架上,直到下午三點鐘,耶穌的罪狀牌上寫着「猶太人的王」。(15:26)過路的人、眾祭司長和文士,甚至與他同釘十字架的強盜都嘲笑耶穌。下午三點鐘,耶穌大聲呼喊:「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意思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15:34)這種被遺棄的痛苦讓我們再次看到馬可對這深具人性的耶穌所作出的描繪。耶穌大叫一聲,就斷了氣。埋葬場景結束了激情的敘述。日落時安息日的到來增加了安葬耶穌的迫切性,因為埋葬不能在安息日進行。亞利馬太的約瑟領取耶穌的遺體,用買來的細麻布裹好,安葬耶穌。約瑟是「尊貴的議員,也是盼望着上帝國的」,約瑟「放膽進去見彼拉多,請求要耶穌的身體」,與門徒的怯懦和失敗形成很大對比。(15:43)在十字架和埋葬中都注意到婦女的存在,特別是抹大拉的馬利亞。除了約瑟之外,這些婦女是馬可此時提到的唯一有隨着耶穌的人。面對着世界的攻擊和苦難,讓我們常存信心,願意跟隨基督,與基督一起經歷從苦難到復活的道路,領受他救贖世人之恩典。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