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日的福音經課包含兩個神蹟故事。第一個故事(約6:1-15)敘述耶穌用五個大麥餅及兩條魚使五千人吃飽。除了耶穌復活之外,這個故事是唯一在四本福音書中都有記載的神蹟。故事可見於馬太福音14:13-21,馬可福音6:30-44和路加福音9:10-17。第二個故事(約 6:16-21)敘述耶穌在海上行走,故事也記載在馬太福音14:22-33及馬可福音6:45-52,不過路加福音就沒有提及這個神蹟。約翰的敘述告訴我們,「有一大群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約6:2)在跟隨的人當中,相信有很多人是希望聽耶穌教導的,也不乏有人是想見更多的神蹟。路加記載耶穌對眾人「講論上帝國的事,治好那些需要醫治的人。」(路9:11)除了想知道耶穌是誰,他們也有想知道耶穌是否就是那一位他們等候已久的領袖。四卷福音書中只有約翰記載「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約6:4)逾越節的故事就是敘述上帝怎樣差遣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家去到應許之地。摩西在埃及和曠野所行的神蹟都印證耶和華與他同在。摩西是耶和華所差遣來的領袖。倚靠着耶和華,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渡過紅海,在西乃山上領受十誡,帶領百姓穿越曠野,到達應許之地。群眾當日看見耶和華的大能而願意跟隨摩西,今天的百姓也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而跟隨着他。在曠野之地,跟隨摩西的百姓都得到飽足,就好像福音經課當中的五千人一樣。分別的是,摩西需要上帝為百姓提供食物,福音當中的耶穌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施行神蹟。人們有他們的期望,耶穌用餅和魚來滿足人們的飢餓,他們將耶穌視為摩西般的人物,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上來的先知!」(約6:14)根據馬可的記載,當耶穌看見這一大群跟隨着他,他「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始教導他們許多事。」(可6:34)這一群人確實需要一位帶領他們的「牧羊人」,他們希望耶穌可以成為他們的領袖,滿足他們的期望。然而,他們所期盼的一位政治和軍事領袖。百姓都期待有位可以帶領人們擺脫外邦人的統治及重建以色列國的榮耀。耶穌不是他們想像中的王。他們根本不明白耶穌是誰,也不能夠測度耶穌救贖世人的使命。因此,「耶穌知道他們要來強迫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約6:15)耶穌獨自上山祈禱,門徒則先上船渡湖。天黑了,風刮起來了,船被浪顛簸。當他們在海浪中掙扎的時候,他們看到耶穌在水面上行走,就很害怕。馬太和馬可都記載門徒看見耶穌的時候是驚惶失措的,因為他們以為見到鬼怪,到喊叫起來。(太14:26;可6:49-50)耶穌呼喚他們:「是我,不要怕!」(約6:20)在波濤洶湧的海上航行時,他們意識到耶穌仍與他們同在,便欣然接耶穌上船。耶穌一上了船,風就停了。根據馬太的記載,船上的人都拜耶穌,說:「你真是上帝的兒子。」(太14:33)人們往往不自覺地讓幻想蒙蔽了自己,看不到天父的旨意。世人景仰權傾天下的君王,但我們卻是敬拜耶穌基督。我們相信「他本有上帝的形像,卻不堅持自己與上帝同等;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謙卑自己,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 2:6-8)耶穌以肉身的神來到我們身邊,向我們啟示天父,並吸引我們進入天父的愛。願我們的生命不被風浪的恐懼所控制,而是能夠睜開眼睛看見耶穌基督,聽見主說:「是我,不要怕!」像腓力及其他門徒,我們從耶穌都有着同一個呼召:「你們給他們吃吧!」(可6:37)像門徒一樣,我們都知道自己有限,沒有能力幫助所有人。不過,資源不足絕對不是拒絕耶穌基督乎召的藉口。勿以善小而不為,或許我們只有小孩的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是我們仍然懷着信心將上帝所賜予的一切與世上所有飢渴貧窮者分享。歷代教會都見證着神蹟奇事發生在愛主、遵從主命令的人身上。讓我們這已經領受上帝恩典的人,能夠憑着信心將上帝所賜予的去祝福我們身邊的所有人,榮耀天父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