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約翰福音第六章有關於生命之糧的討論中,耶穌的說話多次遭到群眾的誤解和反對,甚至連門徒也私下議論,質疑耶穌基督的教導。本章第六十一節指出門徒為耶穌的話「私下議論」,彷彿對應第四十一節中猶太人所做的一樣。耶穌對門徒說:「這話成了你們的絆腳石嗎?」(約 6:61)這裏提出的問題圍繞着相信者和不相信者之間的分別。本章當中的群眾所相信的是眼見的神蹟,但他們卻不願意相信施行神蹟的那一位。能夠經歷到神蹟或得到利益,他們便跟隨。反之,他們便離開。跟隨耶穌的人當中,在經歷過神蹟之後,宣告耶穌是「那要到世上來的先知」。(約 6:14),甚至要擁立耶穌為王。然而,當耶穌不再施行甚麼神蹟,並開始教導百姓生命之糧的道理時,他們便開始抱怨耶穌,質疑他的身份。這種抱怨在舊約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當中也多次出現。
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當中,百姓最初放聲歌頌讚美上帝如何拯救以色列。(出15:1-21)不過,這群百姓在曠野中很快便開始發怨言,抱怨上帝和摩西。他們到了瑪拉,因為那裏的水是苦的,就向摩西發怨言,說:「我們喝甚麼呢?」(出15:24)之後,在曠野當中,以色列的百姓又向摩西發怨言,說:「我們寧願在埃及地死在耶和華手中!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吃餅得飽。你們卻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出16:3)面對自身安全、水和食物的問題時,他們一而再質疑上帝會否照顧他們的需要。當看見神蹟,他們立刻讚美上帝。面對不能夠解決的問題,又感覺沒有得到上帝的保守時,他們就立刻抱怨。
約翰福音第六章中的群眾和出埃及記中的以色列民所發出的抱怨表示他們對上帝缺乏信心。雖然他們曾經經歷過上帝的恩典和神蹟,但是當他們看不到他們想要的神蹟時,他們便抱怨上帝。對許多人來說,快速解決問題更有吸引力。人群最初被耶穌所吸引,因為他們看到耶穌是好像摩西一樣能施行神蹟的人物。當他們繼續跟隨耶穌時,他們覺得耶穌的教導很難,挑戰了他們過去既有的思維和對事情的理解。耶穌說:「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約6:56)「常在」耶穌裏面是很困難的,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門徒是要與主的生命連結,才能活出生命之道。「這話很難,誰聽得進呢?」(約6:60)耶穌的門徒不明白,也不願意明白耶穌的教導。縱使明白,也不願意接受永生之道,領受耶穌為生命之糧。對今日的我們來說,我們只會相信上帝所施行的神蹟,或是真心相信施行神蹟的主呢?
經過一輪的對話,群眾和耶穌的門徒最後無法接受耶穌的教導,最後剩下十二個人。耶穌問十二門徒:「你們也要離開嗎?」(約6:67)當人在經歷失敗和拒絕時,又看不見神蹟,很容易經歷信心的動搖,而且選擇轉身離開。西門彼得的回應是:「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跟從誰呢?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上帝的聖者。」(約6:68-69)在生命當中經歷患難和迷惑的時候,我們也會聽到「你們也要離開嗎?」這個問題。雖然我們知道門徒之後有背叛耶穌的,也有不認主和離棄主的,耶穌沒有放棄或離開他們。讓我們的信仰生命不只停留在看見神蹟,而是能夠仰望那位施行神蹟的上帝。讓我們能夠口中承認,並且心裏相信耶穌的話是永生之道,以生命見證基督是我們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