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十六主日
 

馬可福音 7:24-37

主前四世紀,亞歷山大把今天整個近東和中東征服,勢力甚至遠至印度北面邊陲地帶。與此同時,他把希臘文化和語言帶到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希臘化的城市。新約聖經中提到「泰爾」、「西頓」和「低加坡里」(31節),正是希臘化運動下(hellenization)的產物,而居於其間的多數是外邦人,也有少數猶太人聚居當地。可是對於大多數猶太人,基於民族的感情和宗教的信念,普遍存在敵視的情緒,把這些城邑視為不潔,是侵略者加諸猶太民族的枷鎖,是苦難的鐵證。作為上帝聖潔的子民,進出這些地方都會視為對上帝不敬。而馬可福音卻記下了耶穌進出這些被猶太人視為不潔的地方,還在那裏施行治病的神蹟,該是刻意的,究其原因,大概如下。早期的基督徒都以猶太人為主,他們大都傾向把教會的資源和目標,投放在猶太人身上。這不是出於自私,或民族主義作祟,而是他們對救恩的理解,就是猶太人既是上帝的選民,先得到救恩是理所當然的。就是保羅在外邦傳福音時,他也先選擇到猶太人聚居的地方,然後才到外邦人中間(徒13:4-514:117:1-318:4,1919:8-10)。這都反映一個事實,就是教會在早期宣教的策略上,是以猶太人先行,然後才是外邦人。信徒中間甚至為堅持這個理念,把耶穌的話也拉出來,所以出現了耶穌向一位屬敘利腓利基族的希臘婦人說出這句話來:「讓孩子們先吃飽,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妥的。」(可7:26-27)當時猶太人有用「狗」稱呼外邦人的,好像中國人用「鬼」稱呼外國人。後來馬太福音引用這個故事是,也清楚地表達了這個意思,就是耶穌說的:「我奉差遣只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太15:24)因此這故事都反映了早期教會對上帝的救恩沒有存在疆界上的分別。雖然耶穌說過猶太人先行這樣的話,但不表示耶穌以至後來的教會會視外邦人為次等民族,其實他們在得救的事上與猶太人無異。耶穌因這位外邦婦人的信心,醫好她的女兒(29節;太15:28);在意義上表達了救贖再沒有疆界和種族的分別。馬可雖然簡單提到耶穌到過「泰爾」、「西頓」和「低加坡里」,其實是刻意強調耶穌沒有把救恩只留給猶太人,也給了外邦人。福音書刻意記載這些發生在外邦人聚居地的故事,例如醫治希臘婦人的女兒,治好耳聾舌結的人,和給四千人吃飽(可7:24-8:10),都實際地表達了救恩的普世性,也顯出耶穌的胸襟是何等廣闊,絕不狹隘。這事以後,又再出現一幕耶穌的醫治神蹟,有人把一位耳聾舌結的人帶到耶穌面前(可2:3)。這樣的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也許是在告訴我們,上帝也會因着別人的信心,應允他們的祈求,把病人治好。這些人希望耶穌能為那位耳聾舌結的人「按手」,表達了當時的人總把按手和治病連在一起。這裏我們要問:馬可詳細地寫下整個治病的過程(33-34節),有這個需要嗎?耶穌治病需要費這麼大的功夫嗎?同樣是刻意的,為要表達耶穌是何等細心;他用指頭探入病人的耳朵,使他明白耶穌願意醫治他,大大增強了他對耶穌的信心。耶穌「望天歎息」(34節),盡顯禱告的力量和牧養的心懷。「望天」是祈禱的動作,表達他的能力來自對天父上帝完全的倚靠。「歎息」是憐憫的呈現,由衷地將他內心的關懷流露出來,沒有半點裝假。群眾看見耶穌所做的事,都分外希奇,說:「他所做的事樣樣都好,他甚至使聾子聽見,啞巴說話。」(37節)其實這兩句話都有着重要的含義:一、「他所做的事樣樣都好」是對應上帝的創造。那時上帝對着整個創造的完美有這樣的表示:「上帝看一切所造的,看哪,都非常好。」(創1:31)如今發自群眾的口,表示他們看到了耶穌的醫治不僅是神蹟,更猶如上帝的創造;耶穌已為這個紛亂、患了病的世界,重現了生機。二、「他甚至使聾子聽見,啞巴說話。」這都不禁使人聯想到上帝對先知以賽亞說過的話:「那時,盲人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那時,瘸子必跳躍如鹿,啞巴的舌頭必歡呼。在曠野有水噴出,在沙漠有江河湧流。」(賽35:5-6)馬可記下這段說話,明顯地是要表達百姓的等待就是以賽亞先知所預言的終於來臨了。耶穌出來傳道,宣告的正是這個信息:「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如今,他們在耶穌身上都看到了;耶穌成全了他們的願望。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