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日的福音經課指出信心的重要性。在經文中的最後一節,耶穌基督對盲人巴底買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可10:52)巴底買對耶穌的信心是直接和真實的,他相信耶穌能夠將他從黑暗中拯救出來。雖然他不能夠看見,但是當他聽到群眾說耶穌經過時,他便開始喊叫:「大衛之子耶穌啊,可憐我吧!」(可10:47)巴底買所使用「大衛之子」的稱號在《馬可福音》中只在這裏出現。大衛是上帝所揀選作王的,巴底買相信耶穌是上帝所差遣來的,並且耶穌是滿有能力的一位。
根據路加的記載(路18:35-43),巴底買在路邊聽到一大群人靠近,他就問在旁邊的人發生了甚麼事。他們告訴巴底買,拿撒勒人耶穌正經過。巴底買應該聽過很多關於耶穌的事,所以儘管他雙目失明,他也可以在耶穌身上看到希望、醫治、憐憫和新生命。然而,在耶穌的時代,盲人和其他殘疾人都受到鄙視並淪為乞丐,生活很艱苦。巴底買便是其中一位坐在路旁討飯的人。群眾雖然看到也聽見這失明人士的哀求,卻沒有人願意把他帶到耶穌面前。群眾有眼睛看見,但是他們選擇視而不見,沒有人向這盲人施憐憫。人群中的其他人斥責巴底買,不許他作聲。這個細節提醒我們,在古代(甚至當代)社會,盲人乞丐往往生活在社會的邊緣,被人忽視。
當耶穌聽到巴底買的呼喊時,耶穌並沒有直接回答巴底買,而是讓人群去「叫他過來。」(可10:49) 路加記載耶穌是吩咐眾人把巴底買領過來。(路18:40) 由於人群的喧鬧,巴底買或許聽不到耶穌的聲音,因此其他人要對巴底買說:「放心,起來!他在叫你啦。」(可10:49)耶穌原是可以走到巴底買那裏與他交談,然而,耶穌告訴圍觀者將巴底買召喚到他身邊,讓那些試圖阻止巴底買的人被差遣去接觸這失明的人。除了開啟巴底買的眼睛,耶穌也希望民眾能「看見」並且參與接納被忽視者的事工。群眾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時上帝會對我們說話,告訴我們去找某些人,讓他們振作起來,引導他們歸向耶穌。有時上帝會派人進入我們的生活來鼓勵及引領我們回到基督身邊得到醫治和生命的更新。
當知道耶穌呼召他的時候,巴底買把他的衣服丟到一邊,走到耶穌那裏。乞丐通常坐着,將斗篷鋪在身前的地上,以接住路人投擲的硬幣。當巴底買脫下衣服時,他相信他的生命會有轉變,不再坐在在路旁討飯。他的行為象徵着真正的信仰,放棄一切來跟隨基督。他擁有的不多,但他願意為耶穌放棄一切,當耶穌問巴底買:「你要我為你做甚麼?」他的回答是堅定直接,充滿信心地相信耶穌能夠醫治和拯救:「拉波尼,我要能看見。」(可10:51)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因為耶穌而重見光明,然後跟隨耶穌走上生命的道路。故事的開始是巴底買在路旁討飯,最後他以追隨者的身份「在路上跟隨耶穌」。(可10:52)馬可福音10:46-52不只是一個醫治的故事,也是一個呼召的故事,巴底買重見光明,但更重要的是,他跟隨了耶穌。路加記載「那盲人立刻看得見了,就跟隨耶穌,一路歸榮耀給上帝。眾人看見這事,也都讚美上帝。」(路18:43)
巴底買原本是眾人視而不見在路旁討飯的盲人,基督進入他的生命當中,巴底買就跟隨了耶穌,最後眾人都因巴底買生命的轉變而讚嘆不已。願我們的生命也能夠讓眾人看見而榮耀讚美我們的父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