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廿五主日
 

馬可福音 12:38-44

耶穌要門徒「防備文士」,是因為文士所做的,給耶穌很壞的印象。但究竟壞在哪裏?又壞到甚麼程度?

文士原屬祭司和利未人的統系,算是統治階級的一員,只因他們過於專注律法的事務─收集、抄寫、編纂、研究,和解釋律法書,便逐漸脫離祭司的統系,甚至最後有站在對立的位置,成為法利賽人集團的領導人物。他們原希望律法有準確的解釋,是對敬虔的追求和執着,免得作為上帝的子民,竟不明白律法的事。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他們逐漸把精神投放在律法的細節上,對文字的嘴嚼遠遠超越理解律法的精神,把一個又一個規矩強加於每位猶太人身上,處處防範,並要求機械性地重複原來與律法無關的行為,最終失去敬虔的真義,把人與上帝的關係越推越遠。當然也有文士敬虔好學,對耶穌友善,被耶穌稱許的(可12:28-34)。

造成這樣情況,不無他們的品性攸關,就是他們越把自己看得重要,便越會把自己裝扮得比任何人都敬虔,好去吸引別人的注意,以凸顯自己尊貴的身份和不能被取代的地位,所以耶穌才這樣說:「他們好穿長衣遊行,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們的安,又喜愛會堂裏的高位,宴席上的首座。」這些特徵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所做的足以引人注目。「長衣」在權貴者中間是常見的,表示他們是有身份的人,就當然希望別人向他們投以尊敬的目光,走在街上也會有人向他們問安。他們到了會堂,總喜歡坐在高位,是比一般座位高的,目的是要使會堂裏的人知道他們的存在。宴席上的首座是在主人家座位的右邊,特別尊貴,只有被主人家邀請的,才得坐上這個位置。耶穌要門徒防備文士,正是因為他們所做的,無非是要引人注目,好使自己得到益處。他們所專注的都離不開「利益」這件東西,完全忘記他們之所以被上帝揀選,是要肩負教導和牧養的職事,好去幫助人,特別是孤兒和寡婦─被社會遺棄的人(social outcast),他們最需要別人的關心。

在當時的猶太社會,寡婦是其中一類最容易受到欺負的群眾。女性的地位只等同財物(property)─出嫁前是父親的財物,出嫁後是丈夫的財物。因此一個婦人若沒有兒子,當丈夫離世,就等同失去社會地位,不能成為丈夫遺產的執行人,加上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根本沒有能力處理遺產的事。又因涉及律法,便需要依靠文士為她們執行。這解釋了為何耶穌說到有些文士「假意作很長的禱告」,目的是為了給別人知道他們是何等的敬虔,從而博取別人的信任。對於目不識丁的寡婦,又不認識那位文士可靠,便容易被外表的敬虔行為矇騙,最後落得被文士侵吞了丈夫的遺產。難怪耶穌說:「這些人要受更重的懲罰!」

耶穌剛剛提到文士侵吞寡婦的家產,便出現一位窮寡婦往銀庫投了兩個小文錢。或許我們要問,耶穌怎會知道窮寡婦投下的是「兩個小文錢」?其實耶穌不可能見到她投下多少錢,是他「聽」到兩下噹啷聲,知道是「兩個」,而且是「小文錢」。「銀庫」其實不是指擺放銀錢的倉庫,而是當時在聖殿婦女院的牆邊有擺放一共十三個用金屬鑄造的喇叭形大箱,以收納信眾的奉獻。由於以金屬鑄造,當人投放銀錢時,便會發出清脆的噹啷聲;但這樣一來,便為一些有身份的人製造機會,可以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財富,又讓別人知道自己多麼「慷慨」。他們刻意用上較大的錢幣,使投放時發出巨大的響聲,目的只有一個:好使別人知道自己何等敬虔,何等慷慨。馬可寫到耶穌在那裏坐着,就是要看看眾人「怎樣把錢投入銀庫」(41節),好知道他們在奉獻時,帶着甚麼心思意念。當窮寡婦投下她的奉獻,因為是「小文錢」,所以發出的是微弱的噹啷聲,然而耶穌是聽到的,還知道是「兩個」。耶穌因此稱讚她說:「這窮寡婦投入銀庫裏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眾人都是拿有餘的捐獻,但這寡婦,雖然自己不足,卻把她一生所有的全都投進去了。」(44節)其實耶穌在說明一個道理:慷慨並不是將自己有餘的作捐獻,而是自己不足,還願意把僅有的捐獻。這才算是慷慨的奉獻,必會得到上帝的稱讚,所奉獻的,必蒙悅納。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