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路加福音其中一個寫作特色:作者刻意記下某些重要事件的發生年份和其中所牽涉的人物。本主日的經課便是一個典型例子,敘述方法也見功夫。路加先從整個羅馬帝國說起,逐漸縮至猶太地區,從遠到近,最後把焦點放在撒迦利亞的兒子約翰身上。路加不是隨意編撰,而是有目的地表達其中的信息:
一、上帝揀選卑微的人。綜觀眾多人物,如凱撒提庇留,或是猶太總督彼拉多、大希律的四個兒子、大祭司亞那和該亞法等,他們都是當時統治階層的顯赫人物,相比之下,約翰倒是名不經傳,寂寂無名,但上帝偏要揀選他。福音書裏也多少反映出這個意念來,馬利亞的《尊主頌》就有這句話:「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他叫飢餓的飽餐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1:52-53)。
二、先知傳統的延續。先知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是說神諭(oracles),即擔任上帝的代言人。舊約先知常言:「耶和華如此說」,這是先知向以色列人表明一個信息:凡他們所說的,非出於自己,而是上帝藉他們說話,顯明上帝的真理和他的旨意。因此路加寫到「上帝的話臨到他(約翰)」,是要告訴世人:上帝親自揀選了約翰作為先知;而且他是先知中最大的:「我告訴你們,他比先知大多了……凡女子所生的,沒有比約翰大的;但在上帝國裏,最小的比他還大。」(路7:26-28;太11:9-11)耶穌更明言「這人就是那要來的以利亞」(太11:14)。這是舊約先知的預言:「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要差遣以利亞先知到你們那裏去。」(瑪4:5)施洗約翰的出現,正好應驗他就是預言中的以利亞先知,要來成就基督的事,作他的先驅者。
三、在曠野傳悔改的福音。曠野在聖經和以色列的傳統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那裏以色列人曾向上帝發怨言,試探上帝,以致被上帝懲罰(民11:1-1;詩78:15-37)。可是在那裏上帝對他的子民仍然不離不棄,還是給他們悔改的機會,教導他們,陶造他們。如今上帝也同樣選擇在曠野這片荒蕪之地,揀選約翰,吩咐他在那裏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3節)。
路加特別強調約翰的洗禮是「悔改的洗禮」。所謂「悔改」,原文metanoia有回轉的意思,即心意的改變,尋得新的方向;從前走在歧途上,如今決意「回轉」,踏上正途,朝歸上帝。因此約翰對前來要求洗禮的人,特別申明這一點:「你們要結出果子來,和悔改的心相稱。」(路3:7-8)他們必須以行動表明自己是帶着真誠悔改的心前來領洗,他們的罪才得赦免。
其實路加福音十分重視「悔改」,這個字的使用次數,無論是動詞或名詞,比其他福音書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都說明了路加向外邦人所傳耶穌基督的福音是「罪得赦免」的福音。路加福音中的「大使命」就特別強調門徒所要努力傳揚的,是「悔改、使罪得赦的道」,而他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路24:47-48)。
路加引用以賽亞的話:「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彎彎曲曲的地方要改為筆直;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為平坦!凡有血肉之軀的,都要看見上帝的救恩!」(賽40:3-5),再次顯示施洗約翰確實具有先知的身份,所履行的是先知的工作,為基督的來臨作先驅者,預備人的心迎接救贖主。《撒迦利亞頌》說得十分清楚:「孩子啊,你(約翰)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因為你要走在主的前面,為他預備道路,叫他的百姓因罪得赦,認識救恩。」(路1:76-77)
其實「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這個任務,原意是指一國之君將要出巡,他的臣民便先作打點,在君王所要路經的地方修建馳道,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彎彎曲曲的地方要筆直,高高低低的道路要平坦,以方便君王的到訪。這好說明了約翰的使命:他要預備人的心─決意悔改的心,以迎接基督的來臨。還有更重要的,就是福音的對象不僅是猶太人,「凡有血肉之軀的」─即全人類,都同樣得見「上帝的救恩」。猶太人認為救恩只給上帝的選民,而路加在福音書裏為此加上註腳:上帝不僅是猶太人的上帝,也是全人類的上帝,所以救恩再沒有疆界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