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政策文件

1.     主旨

香港聖公會信徒自香港開埠至今,努力實踐主耶穌基督的教誨,透過社會服務在社群中見證基督的愛。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至今,教會推動社會福利事工已有一百六十年的光景,在這段悠長的歲月中,教會步武基督,與人同行,不遺餘力地關顧貧苦大眾,致力改善民生,適時地關懷弱小者、醫治病患者和照顧貧困者。

在近十多年,社會環境變化急遽,聖公會的社會服務事工亦有所回應。但作為一個教會,我們須從神學及牧民角度檢視我們的社會服務使命,使我們的社會福利事工更具遠象和信仰基礎。

為此,教省總議會常備委員會現就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使命草擬一份宣言及相關政策,向總議會提出建議,並請議員討論及議決接納。

 

2.     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歷史沿革

自十九世紀中葉起,聖公會在香港已展開社會服務事工。早年教會於廣東省北海設立了普仁醫院,收留被唾棄的痲瘋病人,並積極參與反蓄婢和保護童工運動。

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當時教會透過各牧區積極回應弱勢社群的需要設立了不少以牧區為本的社會服務單位,以服務該區居民。六十年代教區福利協會成立,一方面是回應政府的要求,另一方面協助當時港澳教區協調各機構以回應牧區社會服務發展的需要。七十年代,政府推出津助政策教會也藉此推動青少年、婦女和就業服務,適時地回應當時社會的訴求。八十年代,教會推動結合宣教與社會服務「新市鎮傳道及服務事工」,福利協會加以配合提供身、心、社、靈的全人照顧。九十年代,聖公會已發展多元化社會服務包括幼兒、青少年、家庭、長者和社區事工。踏入千禧年代,因應社會的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加入復康服務、營運長者住屋、提供基層醫療和推動社會創新等事工。


3.     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處境

3.1 政府參與

聖公會在香港最早期的社會福利事工所需的資源,大部份都是來自教會和支持教會的熱心人士。但隨著香港經濟和社會不斷發展,今天政府在社會福利承擔的資源和經費相較早期為多,政府同時也委托包括教會背景在內的社會服務機構為普羅大眾提供所需的服務。政府和社會服務機構的關係漸漸變為一紙合約,彼此按合約內列明的要求完成責任,政府一方提供有限的經費,社會服務機構一方則提供服務數字。社會服務合約化背後對教會社會服務機構有著深層的影響,包括質素和專業化的要求、機構管治和監管的期望,以及服務優次的安排等等。

3.2 社會問題

踏入21世紀以來,香港社會問題叢生,貧富兩極化嚴重,加上通貨膨脹,市民生活日漸困難;老齡化社會使福利照顧成為沉重的負擔;勞工保障不足以致超時工作情況嚴重,帶來了一連串的個人精神困擾和家庭關係問題、青年雙失亦窒礙社會的持續發展。況且現時社會風氣的轉變,人際間的信任變得薄弱、鄰舍間的關係變得疏離,這一切都啟示了我們教會以社會服務協助推動天國工程的重要性。

3.3 組織現況

目前聖公會屬下社會服務機構共有超過400個服務單位,約4000多名員工,服務遍佈港九新界及澳門,是全港最大的社會服務提供者之一(詳細組織可閱附表)

香港聖公會的社會服務組織過去曾以「牧區」為中心,但隨著社會對專業化、管治、問責和監察等期望的提高,教會也逐步整合以社區為本的服務。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除直接提供服務外,亦負責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工作,同時亦為會員機構,包括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及聖雅各福群會提供協調服務,又在此基礎上負責整合和協助管理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聖公會聖匠堂社會服務、香港聖公會慈光堂長者鄰舍中心等會員機構。


3.4 服務內容

為實踐基督博愛精神,現時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照顧不同年齡組別、不同背景和不同需要的服務受眾,其對象包括幼兒、兒童、青少年、家庭、復康人士及長者等。服務內容包括教育學習、心理治療、社工輔導、家庭重塑、濫藥輔導、家居照顧、社區支援、復康培訓、日間中心、院舍服務、就業輔導、食物援助、醫療護理等等。

3.5 創意創新

有人比喻耶穌基督所行的是一項「天國革命」。香港聖公會由過去到現在,在提供服務上,很多時也擔當「改革者」和「倡導者」的角色。我們看到昔日睿賢先哲深具社會洞察力,秉承基督精神,走入社群當中,感受所需,並與其同行。有此經歷,教會倡導和創新了不少項目和服務,包括推動成立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創辦不同類型的社會服務機構、成立全港第一隊家務助理隊、香港第一間庇護工場、世界第一隊樂齡女童軍、首創全面綜合服務中心、為少數族裔服務等等。這一切都是以愛還愛,創意創新,為業界之先鋒,回應社會需要。

3.6 關愛文化

香港聖公會的社會服務,不單是一個提供服務的群體,更是一個建立「關愛」文化的群體。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機構十分重視員工價值,因為他們要肖似基督,才能藉服務使世人回復上帝創世時給與人類的形象。聖公會社會服務一直努力實踐愛人如己的誡命,深信有被愛和被關懷的員工才更能認識、了解和分享上帝的大愛,更能愛和關懷服務受眾。為此,教會積極在員工群體內推動和構建關愛文化,鼓勵員工關注自己身、心、靈的健康。

3.7 工作地域

聖公會的社會服務植根於香港,在上帝的帶領下與港人同行,經過多年用心的經營,服務單位已遍佈香港每一角落。隨著澳門經濟轉型發展,教會於九十年代中期設立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促進當地社會服務事工。近年,國內開放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對社會服務需求隨之上升。面對日益增加的需求和配合內地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亦有為國內民政部門、非政府組織和基督教機構提供專業支援和培訓工作,以支持當地社會服務現代化發展之需要。


4.     建議

常備委員會現提出下列建議,供各議員參考及討論:

4.1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神學觀

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建基於基督信仰、源自聖經訓導、有其神聖的一面和對於世界的神學觀。社會服務實踐基督道成肉身,在社群中彰顯祂的愛和關懷。社會服務除了服務有需要的人外,更應視之為天國工程的一部份,配合教會宣講及牧民,推動天人物我的和諧關係,使人與上帝重新和好,個人和個人,社群和社群重歸於好。

4.1.1 聖經訓導

         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構思、策劃和提供,應源於上帝的聖言,因為社會服務是走入人群中,讓人的生命更豐盛,正如主耶穌曾說:「我來了,是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十章10)。而且讓社會上不幸的一群得到愛和關懷:「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褔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加福音4:18-19)。更重要的是叫人和好:「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5:9)

4.1.2 神學基礎

         世界各地社會從來都因應當時的大環境、氣候和各種問題或事件改變而變化不斷,因而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問題,造成社會爭拗連續不斷,使世界距離教會所追求的天國臨現工程的目標更遠。香港聖公會的社會服務就是要效法基督,道成肉身走入這不完美的居所,努力實踐天國工程,聖化我們生活的社群。

4.1.3 核心價值

         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核心價值:

基督信仰:

     社會服務以基督信仰為核心,其價值永恆不變。

 

聖經訓導:

     社會服務視聖經訓導為原則,落實在服務和工作當中。

 

天國工程:

     社會服務是天國工程,超越服務本身,應視作呼召和委身。

 

道成肉身:

社會服務應步舞基督道成肉身,走入人群當中,提供直接服務,和維護公義,聖化眾人。

 

神聖整全:

社會服務有神聖整全的視野,促進人類世界的身、心、社和靈的健康。

4.2香港聖公會(教會)在社會服務的角色

教會延續耶穌基督在世上的工作,當中必然包括實踐愛人如己之道。在耶穌傳講福音之始,他已引述以賽亞書61章一段作為他使命的引言:「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加福音4:18-19)。而在馬太福音25章著名的「綿羊與山羊」比喻中,對未有關心有欠缺者需要的信徒有更嚴厲的提醒。耶穌基督的使命是將天國臨現,所以教會的事工也就是這新天新地,新時代的先兆,將耶穌基督所建立的國度,透過一切福傳、牧民、教育及社會服務來體現。

在福音書中,耶穌一生都是關懷者,服務那些被壓迫的、貧窮的和弱勢的社群。為追隨基督教誨,我們不單要透過社會服務照顧有需要的人,更應視之為天國工程。為此,我們有需要檢視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應如何面對和平衡政府的主導和社會的期望,努力實踐基督道成肉身的精神,走入社會,擁抱被壓迫的、接納被離棄的、關懷缺乏和受傷害的和醫治患病的。作為教會,我們要以先知與僕人的角色,堅守真理,伸張正義,洞悉需要,紓解民困,傳揚喜訊,建立公義和諧的社會。

4.3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使命

作為入世的教會,社會服務是香港聖公會宣講與牧民的一個重點。聖公會社會服務的使命是效法基督降生道成肉身,進入世界,使人和好,與人同行,分享上帝的大愛宣言:「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10:45節)。

此外,聖公會的社會服務不只針對物質或肉身上的需要,更是一項牧民使命,也關顧人靈性上的需要,如強調人對生命的珍惜、欣賞、肯定和尊重,以作出「全人關顧」,因上帝創造的人是整全的。

4.4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視野

香港聖公會的社會服務觀,應具更廣闊的胸襟和視野,既要把握本地社會脈搏,同時也能洞悉世界動態,使提供的社會服務更切合需要。

4.4.1 世界觀

          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同工應與普世聖公宗群體多作交流,因為在同一信仰和普世價值觀下,能彼此分享經驗和互相學習,如需要時更可成為合作伙伴。

4.4.2 全球化

       世界已是地球村,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同工應認識及覺察全球的社會問題,因為今天在地球另一端發生的事,可能就是明天發生在本土之事。此外,我們也需要面對全球一體化對本土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衝擊,因這會影響香港社會服務的前瞻和規劃,從而改變各種資源分配的處理方案,直接地影響民生。就此而言,香港聖公會在社會服務理念及實踐上有需要向不同國家和地區學習及互相交流,尤其一些由教會或其他宗教團體營辦的社會服務機構,以了解他們的服務模式,使能取長補短。

4.4.3 國家觀

          香港已是國家的一個組成部份,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同工須與國內主管民生工作的民政部門和相關組織保持聯系和提供所需支援,並可按需要支持內地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工作,以利民生和社會和諧的發展。此外,與基督教全國兩會、愛德基金會或同類社會服務機構,及其他國內志同道合之士作交流、分享經驗和合作。

          作為國家的一份子,倘國家有需要,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單位也應積極參與各種賑濟、扶貧扶病等工作。

4.4.4 本土化

          隨著香港回歸,香港在政治、經濟、社會及政濟上有很大的變化,貧富懸殊、中港矛盾、新移民適應及雙非兒童等問題,都是社會服務的新挑戰。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應以各方面的需要及環境作基礎,結合實證為本的實踐智慧,探究出一套有理論基礎和社會效能,並以整合身、心、社、靈為重的神聖整合服務模式,以回應需要。

4.5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實踐

4.5.1 共負一軛

          按聖公會「牧區」制度的理念,「牧區」並非單指「牧區聖堂」,更是其所「牧養」的一「區」。故各牧區應視其牧區內的社會服務單位為其「牧區」的一部份。而對社會服務單位而言,也必視自己為該「牧區」的一份子。因此,香港聖公會各牧區內的牧者及信徒均肩負牧養區內社會服務單位的重任:

牧區加強對牧區範圍內所屬的社會服務單位同工的牧靈支援,其會牧均宜由該牧區的牧者擔任,給予支持、鼓勵和接納。

研究方案以強化牧區功能,即以牧區聖堂為中心,以聯繫該牧區內的堂、校和社會服務機構,而社會服務單位亦需與牧區和學校保持緊密聯系,同心協力,加強堂、校、社服的合作和網絡關係,分享使命,以「一家人」的觀念,發揮「我們雖眾,仍屬一體」的聖公會神聖整全和共負一軛的精神。

4.5.2 先知角色

          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應以先知及僕人的角色,走在社會最前端,洞悉上帝的旨意,堅守真理,伸張正義,服務有需要的人;善用社會資源服務社會的同時,亦應發揮社會良心的角色,宣揚公義和平,照顧正規社會福利體制外的弱勢社群,並透過服務將這份「天國文化」(即關愛、犧牲及承擔) 推廣至社會每一角落:

在可能範圍內,進一步強化「心意行動」以照顧被忽略的一群,建立充滿愛與關懷的社會。

教省社會服務專責委員會宜加強其對社會服務工作的研究,不時與各社會服務單位一同對社會問題作出神學反省,及對社會危機作出前瞻性的呼籲。

教省社會服務專責委員會亦宜不時與各社會服務單位共同對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進行研究,並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供意見。

4.5.3 牧民責任

          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是天國工程的一個組成部份,教會必鼓勵教友關心和服務社會,使能效法基督服事弱小、身體力行、作主見證,並與人分享主愛,發揮牧民責任:

社會服務單位應提供機會讓聖公會群體內的教友、老師和學生參與包括義務工作在內的各種社會服務,將堂、校和機構織成一互相支援的愛心網絡,也讓他們進一步了解社會服務的工作。

各社會服務機構也可以鼓勵其所有單位適時地設立同工團契和福音事工,彼此能在代禱和團契中互相支持。

4.5.4 呼召委身

          香港聖公會鼓勵教友關心和服務社會,也呼喚教友委身社會服務工作行業,無論是專業或非專業的職位,其旨在讓服務受眾能感受到基督的愛與關懷,見證信仰,鼓勵他們探索生命的意義與目標,認識上帝:

鼓勵更多教友修讀社會工作課程,以備教會儲備相關專業人材。

教會可與香港聖公會各社會服務機構設立資源網絡,讓教友得悉各機構的空缺,使具使命及專業才能的教友有一個更簡單的途徑知悉加入教會社會服務專業行列的機會與途徑,也讓各社會服務機構能物色適當人選加入香港聖公會的社會服務團隊。

4.5.5 機構管治

          所有以「聖公會」名義組成的社會服務機構,必須配合香港聖公會教省的整體發展,以期為有關機構提供更佳保障:

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機構或單位須不時檢討管治模式,使有關單位能與時並進,持續改善服務質素和提升機構管治水平,以符合社會發展要求。

教會亦應視聖公會社會服務機構的員工為「聖公會」一份子,故此應繼續主辦講座,以讓他們對「聖公會」的歷史、信念等,特別是聖公會的社會服務價值觀,有基本認識及了解。

4.5.6 僕人領導

          主耶穌基督是僕人領導的表表者,是值得學習和仿效的對象。所有在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單位內擔任領導或管理職位的同工,均應學習僕人領導(Servant Leadership)和靈性化的生命領導(Soulful Leadership),與人同行:

機構應時刻為單位管理級別的同工提供適當培訓,特別是基督「僕人領導」的概念,讓他們謹記僕人和靈性化生命的領導和管理是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重要標記並加以實踐。

4.5.7 和平之子

          每一位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同工,無論是社會工作者、醫護人員包括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以及所有前線同工都是自己和別人的和平之子,表示他們對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信念、價值觀和指導原則的認同:

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專責委員會與各社會服務機構的同工,應對社會上因政治、經濟及民生問題而引起的社會矛盾作出研究,並不時探討如何藉教會的社會福利工作將復和的精神融入社羣之中,以活出和平之子的價值觀,彰顯獨一上帝的愛,展示包含在世間一切的真善美,並協助服務受眾及其週圍於所有懷善意的人中找到上帝的臨在,祂廣大無涯的智慧和拯救人類的恩典。

4.5.8 愛的團契

          所有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會員、受眾和他們的家屬都是教會的關顧對象,也是愛的團契的成員。他們是教會所愛者,他們所受的苦也是教會的痛:

從牧區層面設立網絡,在牧區內推動關愛文化,給予同工及受眾心靈的支援,並在服務和人力資源政策上提供多些彈性和空間,以照顧他們的需要。

5.     議決

請教省總議會議員討論和確認上述建議文件。

6.     展望

建議總議會通過此文件,於休會期間由相關組織制定實踐計劃,並委托相關機構制定年度工作報告,於每年總議會期間提交進度報告。

 

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