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日後第十八主日
 

馬太福音 22:1-14

作者 : 陳榮豐牧師

本主日福音經課,跟過去兩周的主日經課,皆記述了耶穌在耶路撒冷被祭司長與長老挑戰他的權柄後的回應。而本主日以王的婚宴為比喻,表達了天國的筵宴中,上主的主動邀請、人的拒絕、僕人(先知)的被逼害、上主的再度邀請(不論何人)、應邀者的作好預備、與缺乏預備的後果。
根據部分猶太學者的研究,兩次邀請客人赴宴的習俗,在希伯來聖經《以斯帖記》,以斯帖為王與哈曼設宴亦有相同的做法。兩次邀請客人,可容許對方知道其他赴宴者是誰,同時亦給予對方時間準備回謝邀請,及容許主人確定食物的數量。
婚宴由國王主動的邀請,告訴我們天國的筵宴、上主的救恩從始到終,都源於上主的主動與邀請。而這個比喻最令人費解的是「國王的邀請」,本身是一個「不可能 / 不會回絕」的榮幸,然而此比喻告訴我們,被邀的人卻是不肯來、不理會,甚至凌辱殺害負責邀請的僕人。在耶穌時代,甚或馬太福音的寫作處境中,這些費解,突顯了當時部分猶太人對基督信仰的藐視,特別是祭司長、長老的心硬與回絕。
其實反思我們各人的生命,在各樣選擇中,回應上主的邀請與呼召,致力履行上主的誡命,看來都是「不可能 / 不會」回絕的,然而,我們各人又多少次以不同的理由、甚至是費解的理由,拒絕上帝呢?
馬太福音的作者與路加福音不同(參《路》14:15-24),它雖然沒詳細交代被邀者拒絕的理由,但卻是清楚交代了被邀者對國王僕人的虐待與暴力,並國王對拒絕應約者的震怒:「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燬他們的城。(22:7)」。大部分學者皆指出:這情節是馬太福音著作隱喻描寫了施洗約翰及眾先知被殺,並主曆70年耶路撒冷聖殿被毀的事件。
而比喻中第二樣令人費解的是國王其後的行動,他請僕人邀請凡遇見不論善惡的人參與筵席。在近東世界中,同場吃飯表示了彼此共享相同的社會地位,並表示接納的意思。因此,國王的邀請,反映了他對不論「善惡」的眾人,提出慷慨的邀請;但另一方面,亦反映了馬太時代的教會,在信徒群體中,雖然彼此稱為基督徒,然而正如馬太福音中稗子的比喻(13:24-30,36-43)與撒網的比喻(13:47-50)提及群體中善與惡的共存,惟到日子來臨,才真正的被區分出來。
正如比喻所指,早期教會群體與今日教會一樣,無疑歡迎不論從前是善、是惡、是岔路上、是大路上的人進入。然而比喻的結尾部分,國王問及眾賓客中一位「沒有穿禮服的」,並將之扔在外邊的黑暗裏。這提醒我們縱然我們都可能、可以進到天國的筵席,這是天父的主動,並慷慨的邀請,然而筵席的主人,我們的天父對被邀者並不是無所要求的,作賓客就必須如其他賓客一樣,作出基本的預備——穿上禮服,作為對天父邀請的回應並尊重。
「朋友,你到這裏來怎麼不穿禮服呢?」(12節)。馬太福音中的「朋友」並不是一個正面的稱呼,而是諷刺的象徵,馬太福音20:13「埋怨主人出工錢不公的雇工」,26:50的「出賣耶穌的猶大」都以好「朋友」作稱呼。
主耶穌在世邀請我們不作奴僕,而稱為朋友。然而,反思我們的生命,正如經課的末句,被召赴宴成為朋友的多,但真正能稱作為的真正的朋友,又有幾多人呢?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