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顯現期末主日(大齋前主日)
 

馬可福音 9:2-9

作者 : 潘正行會吏


顯現期末主日,耶穌在地上的顯現達到高峰。正當耶穌告訴門徒「有人在沒經歷死亡以前,必定看見上帝的國帶能力臨到」(第1節),耶穌便與他最親密的門徒彼得、雅各、約翰上了高山。耶穌與門徒所登的山,有學者認為是黑門山(Mt. Hermon),因為該處接近他們先前所在的凱撒利亞‧腓立比。他們要上山,是因為按猶太傳統,山是上帝顯現之處,就如摩西遇見上帝在何烈山(出3:1),上帝與以色列人立約在西奈山(出19:18),上帝選立祂的殿在錫安山(王上8:1)。門徒與耶穌過了六天才出發,亦與摩西等待耶和華的顯現第七天才登山相同(出24:17),即表示他們到山上是要迎見上主。
在山上,耶穌變了形像,他的衣服放光,如雪潔白。在希臘文中,變了形像用了metamorphothe,在希臘文化背景,可以指神用人的形像出現,或人取了神的體格。原文是被動式,代表變像的主權不在耶穌而在上帝。除了外表,耶穌的衣服也有所變化。如雪潔白的衣裳讓人想起但以理書所提及的「亙古常在者」,因為他的衣服亦潔白如雪(但7:9),他受千萬人所事奉,亦要坐向獸施行審判,這四獸是指四個帝國:巴比倫、米達、波斯和希臘。馬可福音的作者嘗試把耶穌隱喻為那「亙古常在者」,表示他認為耶穌亦是萬國的審判者。
除此以外,耶穌身邊亦出現了以利亞和摩西。他們分別代表了律法的頒布者和先知的職分。以利亞和摩西亦是按猶太傳統沒有遇見死亡(參申34:6和王上2:11)。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出現,應驗了耶和華的應許。按申命記,上主應允以色列人必然會給他們興起一位像摩西的先知(申18:15);而按瑪拉基書,耶和華之日未到之前,必會差遣以利亞先知到以色列民中(瑪4:5)。作者把他們放在耶穌身旁亦是為要釐清耶穌的身份。在第八章當中,耶穌被人傳說為以利亞(可8:28),作者隨即澄清,耶穌並非以利亞,亦非摩西。耶穌比他們更大,他們只是上主的僕人,耶穌是上主的愛子。
面對種種表徵,門徒能夠明白耶穌的身份嗎?有一說法是門徒不明白。彼得於第5節還叫耶穌作「拉比」(即老師),而非在前章時所承認的基督。可是彼得說要搭三座棚給他們住亦是合乎情理(可9:5)。猶太信仰中有三個重要節期,分別是住棚節,逾越節和七七節。在住棚節裏,猶太人必須建一所臨時的棚屋在其中進餐休息和款待客人。這節日是為要紀念上主的顧佑,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後於曠野漂流時,仍然供應充足。在新約情境中,以色列民於羅馬的統治下同樣漂泊,建棚予他們居住,表達出承認上主依然看顧以色列民。第6節裏,亦講述門徒萌生害怕敬畏之意,表示出他們亦看出變像後的耶穌與平日有所不同。
此時,忽然有雲彩遮蓋他們,又有聲音,兩者皆讓人想起耶和華於西奈山對摩西顯現(出24:16-25:1)。這聲音對門徒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馬可福音出現過三次類似的對白,三次都是宣告耶穌為上帝的愛子,但三次的聽眾有所不同。第一次是在耶穌洗禮時「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愛你」,明顯是對耶穌一人說的。第二次是在登山變像,是對三位門徒說的。最後一次則是於耶穌在十架上死亡斷氣後,由百夫長親口說出「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可算是對在場所有人,或是對自己說的。
耶穌作為上帝兒子的身份,起初只有他自己知曉,及後最親密的門徒亦知道了,到最後藉他的死所有人都知道了。耶穌最光榮的顯現,就是他的受難與死亡。登山變像的經歷亦是如此,作者把這記述安排在耶穌三次預言自己受難的論述中(可8:31,9:31,10:33),耶穌的確是基督,耶穌的確是那「永亙常在者」。登山變像明確地顯出他的榮光、權能和特殊身分,但他與以色列人所期待的君王,審判者不同,因為他最後被釘在十架上替人受死,在犧牲與愛中他讓世人知道他真是上帝的兒子。今日我們又藉甚麼向世人表達我們所相信的基督呢?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