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將臨前主日:基督君王主日
 

約翰福音 18:33-37 (或) 馬可福音 11:1-11

作者 : 梁麗娥牧師

本主日是教會年曆最後的一個主日──「基督君王日」,顧名思義本主日的主題是耶穌基督為宇宙萬物的君王。因此,不論今天選讀的福音經課是約翰福音18:33-37或是馬可福音11:1-11,都同樣是要表達這一個主題。

在約翰福音第十八至十九章內,有關於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的部分,簡單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8:28-32 彼拉多與猶太人的對話
18:33-38上 彼拉多審問耶穌關於其君王的身份
18:38下-40 在彼拉多與猶太人之間的對話中,猶太人不要耶穌被釋放
19:1-16 耶穌被鞭打、侮辱;彼拉多的恐懼;耶穌被判處死刑

今天的一段約翰福音經課是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期間的一個小段落,當中主要描述了他們兩人的對話。在這五節經文中,可見以下多次重複出現的兩個相關字,它們同時表達出這段落的一個重要信息──耶穌是王。

(一) 「王」
在18:33-37之中,共出現了三次「王」字。若把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的整個部分(18:28-19:16)來考慮,「王」字共出現了九次之多,這也是在整部約翰福音中出現「王」字最多的篇幅。

對於彼拉多來說,「王」是政治上的用語。在耶穌誕生前一百六十多年,猶大、瑪喀比以武裝革命反抗敘利亞,成功建立了瑪喀比王朝;另外在耶穌誕生前約三十年,大希律王因打敗了東方的帖提亞人(Parthians)而被羅馬讓他成為「猶太人的王」(King of the Jews)。身為巡撫的彼拉多關注耶穌是否承認是猶太人的王,主要因為他在意其管轄的地區是否安寧。

在耶穌受審的過程中,「王」字同時帶着宗教上的意義。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的君王原是由上帝所揀選和膏立的(參撒上9:15-17,10:1),因此在傳統以色列的思想中,以色列人的君王不單是他們的國家領袖,也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人物。詩篇2:7-8及89:19-27都顯示舊約時代有視以色列君王為上帝的兒子的思想。

在彼拉多和耶穌的對話中,耶穌沒有直接承認或否認自己是猶太人的王這身份(18:37),因為他雖然確是上帝所膏立的,但他所見證的和做的,並不等同一般人理解的君王形象。他之後說屬真理的人就聽他的話(18:37),正是連繫着他之前有關好牧人的教訓(約10:1-30),至於牧人這形象,在舊約中很多時是用來比喻君王的,因此,耶穌的回答實在是暗示了他的君王身份。

(二) 「國」
在18:36耶穌的說話中,「國」出現了三次。其中耶穌說他的國「不屬這世界」,表示了他同意自己有一個國,不過他的國的重要性不在於地理位置上,而是在於它的源頭和本質。在約翰福音8:23,耶穌曾說他「是從上頭來的」,如此看來,耶穌的國也是從上頭來的,即是屬於上帝的,是永恆的。一些學者認為這裏「國」的比較準確的翻譯應是「王權」(kingship),用以更清晰表達不是局限於地理上的意義,而是在管轄、統治權上。

在古代世界中,君王是權力的代表,國家也是由權力、武力、財富等所建立。可是耶穌雖然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他卻不以權力、武力或財富來建立他的國,而是以愛和他的血(參啟1:5-6)來建立,目的就是要使所有人得以脫離罪惡並成為他的國民。作為他的國民,我們也要反思自己是否每天都以基督的愛和犧牲為基礎來建立自己的生命,還是我們仍然被生活中的物質、財富、權力、地位等所捆綁,以致未能每天經歷從耶穌基督而來真正的自由、平安和喜樂。


<承蒙教聲辦事處俯允轉載《教聲》1916期第4版「主日經文淺釋」>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