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棕枝主日
 

馬可福音 14:1-15:47 (或) 馬可福音 15:1-39,(40-47)

作者 : 葉子良牧師

馬可福音自第十四章開始步入高潮,一氣呵成地記述了耶穌被出賣、受苦、死亡和復活的事蹟。本主日的福音經課,正是帶領我們從這高潮的起始點,與耶穌一同走過受苦的經歷,直至他死亡,被安放在墓穴裏。作為耶穌的跟隨者,見證耶穌在世的這段經歷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夠看見耶穌這樣受苦,仍然願意走下去的原因。
把這段橫跨兩章的經文,形容為一段充滿諷刺和苦楚的經歷,實在非常貼切。若把整段經課分成以下多個小段,我們便可以看見因種種對比和矛盾,而產生的諷刺和痛苦。
十四章1至11節,《馬可》運用了「三明治式」的結構,以祭司長和文士在逾越節前計劃殺害耶穌為背景(14:1-2),又以猶大與他們達成協議作結(14:10-11),其中重點記載了一位婦人為耶穌膏抹純哪噠香膏的事蹟(14:3-9)。在場的部分人對婦人打破玉瓶,把昂貴的香膏澆在耶穌的頭大表不悅,耶穌卻藉此預告自己的死亡(14:8)。婦女把玉瓶打破,反映的是義無反顧的獻上。一位無名婦女,竟然比與耶穌一同坐席的人,更盡力珍惜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猶大,不但不懂珍惜,更以行動來促成耶穌的離世,實在諷刺。
12至26節,記載了耶穌與門徒共晉逾越節晚餐。本來是彼此分享、紀念上帝救贖以色列人、使他們不再為奴的時刻,卻暗藏著賣主的陰謀;作為老師的(14:14),要被自己呼召的學生出賣。縱然耶穌知道這個陰謀,卻仍然與門徒分享餅酒,一方面與他們回顧上帝於古時的救贖,一方面揭示自己流血的犧牲,是要與人立新的約(14:24)。
27至52節是另一個「三明治式」的結構。記載以耶穌預言門徒都要跌倒四散,連彼得也不例外作為段落的開始(14:27-31),又以門徒目擊猶大賣主後,果真跌倒、四散作為結束(14:43-52)。置於中央的部分,記錄了在客西馬尼園裏,耶穌憂傷禱告與門徒始終沉睡的強烈相比(14:32-42)。經文記載耶穌特別帶同彼得、雅各和約翰進入園內,這三位門徒都是耶穌叫死人復活(5:37)及耶穌登山變像(9:2)的見證人,他們都曾揚言忠於耶穌及至死追隨耶穌的 (10:39、14:29)。然而,耶穌接連三次禱告,經歷極度痛苦,他們三人三次都敵不過眼睛困倦(14:40)沉睡了。本應較有條件與耶穌共同進退的三位門徒,也經不起考驗,無法與耶穌一同禱告,一同警醒。
53至72節,耶穌已被帶到大祭司和全議會面前,正當他被審問,最需要見證人為他辯解的時候,卻只有耶穌自己。較早前與他共享逾越節晚餐的門徒在哪裏?再早前與他一同坐席的眾人又在哪裏?更諷刺的是,曾經矢言「雖然眾人跌倒,但我不會」(14:29)及「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絕不會不認你」(14:31)的彼得,此時正三次不認主。耶穌需要的真見證人(對比假見證人,14:56、57、59),正一次比一次嚴正的否認認識他。到了第三次不認主時,彼得竟立誓自己與耶穌沒有任何關係!
強烈的對比和諷刺,從第十四章延續至第十五章。十五章1至15節記載耶穌被綁到羅馬總督彼拉多面前,彼拉多明知耶穌沒有做過甚麼惡事(15:14),仍然因為要討好眾人(15:15),而滿足眾人的要求。眾人的要求竟然是寧願釋放殺人犯巴拉巴,也不要釋放沒有作惡的耶穌。有罪與無罪;眾人的指控喧嚷,與耶穌的沉默,再次成了強烈的對比。
16至20節,兵丁戲弄耶穌,戲說:「萬歲,猶太人的王!」(15:18)誰知這就是真相!其實,耶穌的身份在整段經課中再三出現:「那當稱頌者的兒子」(14:61)、「猶太人的王」(15:2、12、18)、「以色列的王基督」(15:32),只是說的人不都相信自己所說的,直至一位羅馬百夫長宣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15:39)。
21至47節,諷刺的氣氛達至高峰。耶穌被帶到各各他,被釘在十字架上,經過的人、眾祭司長和文士,還有另一個沒有記下名字的人,都不約而同地譏笑或觀看耶穌,看他有沒有能力由十字架上下來(15:30、32、36)。諷刺的是,他們由始至終都不明白,上十字架為人犧牲,正是耶穌——上帝的兒子,由天上下來的原因。
《馬可福音》這兩章關於耶穌被出賣、受苦和死亡的記載,深刻地勾劃出種種矛盾、諷刺和痛苦。我們明白耶穌為何及為誰要忍受這些嗎?在聖周開始之際,讓跟隨耶穌的人,與耶穌的足跡及心意緊緊同行。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