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將臨期第二主日
 

馬太福音 3:1-12

作者 : 潘正行牧師

將臨期第二主日福音經課的主題是「悔改」。這段經文描述施洗約翰出來傳道的經文。作者巧妙地把悔改的意思放在約翰的宣講,以及他對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評價之中。
「你們要悔改!因為天國近了。」這是施洗約翰的使命宣言,也是耶穌的使命宣言。在馬太福音第四章,當約翰下了監後,耶穌就開始宣講同一句說話,因此明顯叫人「悔改」在耶穌以及作為耶穌的先驅者約翰的宣講中都佔了一個重要位置。一般而言,我們會認為施洗約翰是耶穌的先驅,就正如以賽亞先知曾說「在曠野有聲音呼喊着: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而正好當時的施洗約翰就是在曠野傳道。可是若我們細心留意福音書的記載,約翰所帶領的群體曾與耶穌牽頭的群體有紛爭。就如約翰的門徒曾質問耶穌有關禁食的事(馬太9:14),也曾妒忌有更多人到耶穌那裏受洗(約翰3:26),甚至就連耶穌的門徒也聽聞有人說耶穌本身就是復活了的施洗約翰(馬太16:14)。可見施洗約翰的群體本身亦有其影響力。
馬太作者以先知以賽亞的宣告作為施洗約翰的介紹,除了是陳述約翰作為先驅的角色,更是要闡述耶穌的身份。原句是引自以賽亞書40章3節:「要在曠野為上主(耶和華)預備道路,在沙漠為我們的上帝修直大道。」因此當讀者讀到這約翰是要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時,這位將要來臨的主就是上主和上帝。耶穌就是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
施洗約翰除了在聖經中有所記載外,也在猶太文獻由約瑟夫所寫的《猶太古代史》中提到。第十八卷五章二節記載到有一個名叫約翰的施洗者,他最後被希律王所殺。約翰所從屬的群體是愛色尼派。愛色尼派的人數較法利賽派和撒都該派少,因而在聖經中沒有提及。根據約瑟夫所言,愛色尼派(Essens)是一群生活在野地的人,他們生活敬虔,單身,自給自足,沒有奴僕服侍。另外,他們相信靈魂永存,義人終必得到上主美好的回報。在信仰生活上他們很少到聖殿獻祭,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潔淨禮儀,相信這潔淨禮就是施洗。施洗約翰的裝束和生活很配合他在野地的生活。他「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和野蜜」。而這裝束更加說明約翰的先知角色。在舊約列王紀下,以利亞的服飾就是「身穿毛衣,腰束皮帶。」
約翰所宣講的是「悔改」的信息,而當時有許多人到「約翰那裏去,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裏受他的洗。」認罪與悔改的確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過程。可是約翰依然對某些前來認罪洗禮的人不滿意。這些人就是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作者在這裏很巧妙地把猶太的三大群體(法利賽,撒都該,愛色尼)放在同一段落裏。約翰對他們的指責是「毒蛇的孽種啊,誰指示你們逃避那將要來的憤怒呢?」憤怒一詞在新約中時常出現,通常解作審判,就如「上帝的憤怒」就是「上帝的審判」。約翰指出他們前來受洗,其實並非願意悔改,而只是為了逃避審判,逃避上帝的憤怒。這是對我們每一個信徒的提醒,我們來到上主面前受洗又是否只為了一張進入天堂的洗禮證書?然而約翰卻說,如果我們「不結出果子來,和悔改的心相稱」,這證書就等同廢紙一張。
「悔改」的原文解作回轉,因而認罪只是一個起始點。許多基督徒願意認罪,但很少願意悔改。打個比方,仔女讀書成績不如理想,他向父母承認是自己懶惰不溫習,知錯了;可是到下次考試前故態復萌,依然不願溫習,最後當然亦無理想成績,又走到父母面前承認是自己懶惰,知錯了;再到了大考又是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各位兄姊,讓我們問問自己,這仔女的讀書情況會否就是我們的信仰境況?
約翰告訴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真正的悔改是「要結出果子來,和悔改的心相稱。」所謂結果子就是要有善行,而善行對基督徒而言就是活出基督的樣式。基督教不是以善行來換取救贖,但若我們一點都沒有活出基督的樣式,我們都要撫心自問,自己是否真的在跟從基督。「認罪」,「悔改」,「結果子」是約翰對真正悔改的理解,他更加提醒信徒,那將要來的不會比他善良,而是比他更加嚴厲。約翰是用水施洗,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要用聖靈與火給施洗,並且「他手裏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穀物,把麥子收在倉裏,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在將臨期期間,讓我們作為信徒,都要有這份悔改的覺悟。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