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顯現期末主日
 

馬太福音 17:1-9

作者 : 張樹萱牧師

今日福音經課馬太17:1-9,同樣在馬可9:2-13和路加9:28-36都有記載,在教會節期上正好作為耶穌向群眾顯示他的能力和身分及進入大齋期的轉捩點。耶穌在「登山顯榮」這一段與門徒的對話正好給我們一個清楚的啟示。
登山顯榮中三人在討論甚麼?
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想問。路加福音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參考:「他們在榮光裏顯現,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將要完成的事。」路9:31「去世」希臘原文與Exodos「出去」相同。這字常見於聖經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被帶領出埃及,經歷曠野飄泊,然後進入迦南應許之地。
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他們離開世界時的情況:
摩西的死:
以色列人祖先的領袖,帶領百姓從奴隸、無身份無未來的境況中,離開埃及地,進入曠野。經歷40年與上帝同行和立約。在準備進入應許之地迦南之前,耶和華對摩西說:「這就是我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之地,說:『我必將這地賜給你的後裔。』現在我使你親眼看見了,你卻不得過到那裏去。」 於是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在摩押地那裏,……摩西死的時候一百二十歲,眼目沒有昏花,力量沒有衰退。……嫩的兒子約書亞,因為摩西曾為他按手,他就被智慧的靈充滿。以色列人聽從他,照着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去做。」申命記34:1-9 摩西死後,上帝就預備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
以利亞的死:
他被稱為以色列歷代最偉大的先知。原因是他憑一己之力對抗450位拜巴力的先知外,更有趣的可能是他的「去世」。列王記下 2:1-13有這樣的記載:「耶和華要用旋風接以利亞升天的時候,以利亞與以利沙從吉甲前往。……他們正走着說話,忽有火車火馬將二人隔開,以利亞就乘旋風升天去了。以利沙看見,就呼叫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以後不再見他了。於是以利沙把自己的衣服撕為兩片。他拾起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回去站在約但河邊。」就是這樣,以利亞被接上天。聖經似乎沒有說出他是死了,難怪耶穌出來傳道時,就有人說他是以利亞。
耶穌的死為世人帶來甚麼?
這兩位猶太民族的英雄,為以色列民帶來很多很重要的信仰和文化基礎,但我認為他們的果效是較短暫和低效益的。摩西和以利亞的「出去」,上帝都有為他們預備了接班人。但他們的「成就」,能為上帝的子民帶來長久的喜樂與平安嗎?民族因這些領袖的帶領而與上帝永遠結盟或只信上帝而不拜別的神嗎?
耶穌最後是死在十字架上,並且完成了上帝救贖世人的使命,這點不用多解釋。符類福音同樣都有記載耶穌登山顯榮的事蹟,但三本福音書都不約而同將這事放在使徒彼得宣認耶穌為基督;耶穌直言基督將要被殺,並且三天後復活之後。耶穌如何「出去」世界呢?他又為世人留下甚麼呢?從今年選用的馬太福音中,就會發現馬太的特點是對使徒在信仰上的言行多了一點點的挑戰。
撘三座棚的真正意義:神或是上帝
門徒如何面對這位期待以久的拯救者,竟是以犧牲、贖罪祭來完全拯救世人的使命,並且要求門徒要跟從他呢?彼得的反應和很多人都很相似。「彼得回應,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裏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裏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
彼得的想法與古時為「義」人設寺立廟沒有太大分別。撘三座棚的意思也正好反映出當時門徒和今日很多人對上帝或對心中的神的期望:(筆者用「上帝」一詞作為對基督信仰中上帝的專稱。神卻指其他的假神或偶像。)
1. 受人尊重:這些神擁有人不能及的智慧和力量,所以可以應人的要求為人解決困難。這些神與人保持距離,神和人也各有各的責任位份。
2. 穩定安樂:一般人認為神是高高在上,受人尊重的。神也是開心快樂地在他們美好又令人羨慕的環境中居住。人嚮往並追求神的境界。
3. 有求才應:這些神受人敬仰,當人有所訴求時,他們就按情況甚至要求某些條件下才回應世人。
這樣的神和我們所信的上帝是一樣的嗎?羅馬書5:8「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絕對不一樣!上帝不等人求才去拯救,他是有計劃的去施行救贖。他主動差遣耶穌基督從天降臨世界;並為世人的罪犧牲自己在十字架上作完全的贖罪祭,這就是上帝愛世人的顯示。
最後,上帝親自的印證和提醒信耶穌的人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你們要聽從他!」這就是耶穌和門徒將要走的路,我們準備好去跟從和聽從他的旨意嗎?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