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棕枝主日
 

馬太福音 26:14-27:66 (或) 馬太福音 27:11-54

按照教會年曆,復活節前一個星期天是「棕枝主日」(Palm Sunday),是記念群眾拿着棕樹枝迎接主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日子。不少教堂都會於崇拜開始時舉行棕枝巡遊,重演昔日耶穌騎驢進城的一幕。表面歡騰的背後卻是暗藏殺機,因這日同時是救主受難周的開始。進入聖城後耶穌便會和當時的各種勢力正面交鋒,上帝的世界和塵俗的世界激烈交盪,上帝的心意和世人的心意彼此角力,最終,主耶穌將釘死在十字架上。
今年選讀的甲年受難福音是馬太福音27章,以耶穌被解去彼拉多前受審揭開序幕。羅馬統治下的猶太人沒有判人死罪的權柄,因此他們需要捏造些罪狀以在羅馬總督前誣告耶穌。耶穌於公會內被徹夜審訊後,在早上被解去交給彼拉多,彼拉多盤問耶穌(v13):「他們作證告你這麼多的事,你沒有聽見嗎?」這些罪名包括耶穌鼓動百姓不納稅給凱撒、自稱猶太人的王、誘惑百姓在全國引起騷亂等。耶穌一言不發,彼拉多問不出個所以,而耶穌也不像他過往審訊過的那些叛亂分子,於是他按猶太人節期的習俗開出了一個條件,讓群眾選擇釋放一名囚犯。逾越節一個很重要的意義是以色列民從奴隸之地被上帝用大能的手釋放出來,也許羅馬政府想用此方式取悅猶太人,使他們減少暴亂的念頭。共觀福音中,馬太給了我們獨有的資料:彼拉多不想插手這件事可能是跟他太太所作的夢有關(v19),因馬太福音中,夢都帶着從上而來的信息的意思。彼拉多便欲藉此選擇釋放囚犯的方式幫助耶穌解困。
然而群眾卻選擇釋放強盜巴拉巴而要釘死耶穌,這群人除了部分是宗教領袖忠實的支持者外,為數不少應為數天前於城門口高呼「和撒拿」、揮舞着棕枝來迎接耶穌的百姓,他們對耶穌來是要作幫助他們推倒羅馬政權的軍事領袖的期望落了空,加上祭司長的挑撥,老羞成怒下便加入推倒耶穌的行列,以壓倒性的聲音,擔演了耶穌最終被定罪最關鍵的角色。馬太福音亦特別寫出彼拉多為了表示這件事跟他的審判無關,拿水在眾人面前清洗自己的雙手(v24),表示這件事的罪不在他。
猶太領袖為何非要把耶穌釘死不可?因為此乃羅馬人嚴懲造反者的刑罰,羅馬政府只會釘死奴隸或非羅馬公民,釘耶穌十字架正合猶太領袖的心意,表明耶穌是造反者、是奴隸、不是他自稱的王;按申命記21章23節,被掛木頭上的人是上帝所詛咒的,這就能說服百姓,上帝是咒詛而不是祝福耶穌;而此舉亦可把釘死耶穌的責任全推在羅馬人身上。
27節起是耶穌受辱、被釘死的記載。所有被定罪的囚犯,都會被兵丁視為可用殘忍方式對待的對象,兵丁無情的譏誚戲弄亦只是耶穌要承受更大痛苦的前奏。前往各各他的路上,耶穌因受過鞭打而虛弱得一再跌倒,此時路過的古利奈人西門,被兵丁強行徵召替耶穌背其十架。雖然西門當時好像不情願,但這飛來的橫禍卻被後世的基督徒視為最大的福氣,因他能替救主分擔憂患重擔,主曾說過:「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我。」現實中最早背起十字架跟從耶穌的並非使徒彼得,也不是約翰、雅各,而是千里而來,與耶穌素未謀面的西門。
接着,「猶太人的王」終於被猶太人釘死。從正午到下午三時,遍地都黑暗,按道理逾越節是月圓的時候,絕不會出現日蝕,因此這黑暗若不是象徵性的用語,便是上帝有違自然定律,向拒絕真光的世人顯示,光明要因他們的悖逆,在上帝聖子被釘死的時刻消失。耶穌大喊一聲、斷氣的一剎,聖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象徵着這道人神分隔的最後屏障,因耶穌為世人的罪而死而消失,所有人從此便能毫無阻隔地看見「至聖所」,一條直通往永生、聖潔之路已然打開。馬太還有其獨家的記載,「地震、盤石崩裂、墳墓打開,許多已睡的聖徒的身體也復活了,在耶穌復活後出來向人顯現。」(v51-53)馬太把猶太教神學中「到了末日,肉體要復活」的信念(以西結書37章枯骨復生的異象),與「耶穌的復活即末日復活的開始」的觀點連繫,指出這些舊約中存信心而死的上帝的子民,終因耶穌的復活而成就更美生命的應許(希伯來書11章13-16節),這種期盼已經實現。
在這聖周開始的棕枝主日,救主的受難曲,已隨着他進城時群眾夾道歡迎的「和撒拿」聲中奏響,藉本周各項崇拜禮儀,讓我們再次反思在救主受難中所擔演的角色,並以感激他對我們的愛和付出作為終點,迎接和慶祝他受難後光榮的復活。「他真是上帝的兒子!」願意我們也能有着如百夫長一樣於篇末的看見。阿們。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