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復活期第七主日(升天日後主日)
 

約翰福音 17:1-11

對於聖公會教友而言,因着《以馬忤斯信仰之旅》課程,我們對本主日福音經課中的「以馬忤斯」,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今天面對疫情帶來的衝擊,兩位路上門徒的經歷,與我們有甚麼連繫呢?
經課一開始說「同一天」(13),就是耶穌復活那日(在此段經課之前是一班婦女去耶穌的墳,兩個天上的使者告訴她們主已復活(1-12)),有兩個門徒(其中一位名「革流巴」(18))去一條離開耶路撒冷有25里的以馬忤斯村。他們縱然聽到婦人們話耶穌復活(23-24),但從第17節中形容他們「臉上帶着愁容」,可以想像他們仍因耶穌被釘十架一事影響而不相信,甚至因此選擇離開十一使徒和其餘門徒的群體。
在路上,他們仍在談論耶穌被害一事(14),而在同一時間,耶穌「走近他們」(15)。我們可以推想,在28節中提到當日兩位門徒在晚上到了以馬忤斯,他們應該是很早就出發,所以耶穌的出現,絕大可能是需要透過「時空門」才能在短時間內由耶路撒冷去到那裏。當然,世上並沒有「時空門」,因此,唯有是上帝,才能做到,而這就是復活的主是上帝聖子的有力證據。門徒不能認出耶穌,或許悲痛的淚水使他們「眼睛模糊了」(16)。當耶穌問他們談論着甚麼時(17),他們就告訴他,一個大有能力,被盼望救贖以色列的拿撒勒人耶穌(19,22)被祭司長和官員判釘十架(20),已死去三天(21),之後婦人被天使告之耶穌復活(23),亦有使徒和門徒去墳墓查看已不見耶穌身體(24)。從這19-24節中門徒對耶穌「一生」的論述,可以看到他們為何不信耶穌會復活而「帶着愁容」:
1. 他們形容耶穌是拿撒勒人,即是來自寒微之鄉,只是說話和行事都大有能力的「先知」,但並非「聖子」。
2. 耶穌若是大家期盼的以色列「救贖者」,就不應被同胞—祭司長和「我們」的官長(猶太人)—所謀害。
3. 所以,因以上兩點,就更難確信「平凡人」耶穌會復活。
耶穌聽完兩位門徒的分享,就嚴厲地回應他們(25-26)。「無知的人……信得太遲鈍」,是因耶穌曾三次預言受難後復活(九21-22、九44-45、十八31-33),所以對「復活」不應感到希奇;先知所說的話(可能是何六2,耶和華撕裂耶路撒冷後又將子民三天後復活)同樣也是耶穌多次提及的。接着,耶穌再次作出教導,由摩西的啟示開始。路加特別強調摩西及之後的先知提及的彌賽亞都是指向耶穌(27)。
快到村子,在路加描述下,雖然兩門徒已聽了耶穌講論,但仍未認出他。到了晚上,兩人作為主人,請耶穌留下作客(28-29)。然而,當坐下時,耶穌重做了當日他作為主人,主持晚餐的過程(30)。就在這「主客交換」的情況下,門徒認出了!但同時,如升天一樣(廿四51),耶穌在門徒認出時,就消失(31),或許因為,耶穌已讓門徒重燃盼望,所以當刻該目的已完成,就到別處去。這裏給我們一個提醒,有時我們會留戀自己的成就而不願抽身,但耶穌正正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時候,就是去另一個地方繼續使命的時候。
當門徒認出耶穌後,就由第17節中的「愁容」(dishearted)和25節「心信得太遲」,到當刻「心……火熱」(32),而因為心的火熱,他們立刻回去耶路撒冷(33)。這也提醒我們,信仰的高峰體驗,不單是與基督相遇的「甜蜜」,還有是「出去」工作,或重新「回頭」。
他們回去,宣布「主果然復活」,並間接地指出耶穌還顯現給其他人看,包括西門彼得(34)。而最令到他們認出耶穌的,就是他「擘餅」(35)的時候。
今天,我們因疫情,而未能在上帝的殿中聚在一起敬拜他,更未能分享基督的聖體和寶血,有時都會感到若有所失,加上疫情下我們面對疾病和死亡的威脅、社會經濟狀況導致收入減少甚至失業,我們都「帶着愁容」(17)。然而,耶穌在「擘餅」之時,門徒因認出是復活的他而重燃盼望;現在,我們每主日在電話或電腦螢幕中看着牧者擘餅,我們試想像自己就是昔日那兩位門徒,在這個畫面,對我們有甚麼啟示呢?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