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餅二魚的比喻除了是一個家傳戶曉的神蹟外,更是四卷福音書唯一共同記載的神蹟。然而,馬太在描述耶穌憐憫的心腸的同時,更藉耶穌的言行,鼓勵和引導着歷代教會,在面對困難和逆境時仍堅守愛德、信德和望德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導,使教會能在每一個世代中,為基督的救恩作美好的見證。
按馬太的記載施洗約翰被希律處斬後,他的門徒把屍體領回埋葬後,然後就將這事告訴了耶穌。故此14:13開始時便寫着「耶穌聽到了。」任何人聽見至親或好友突然離世的消息,都會感到悲痛欲絕,何況這是為耶穌施洗、見證當時天開了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並且看見聖靈降臨在他身上的親表兄。此刻的耶穌心情自然是極度悲傷,他上了船希望可以退到荒野無人之地,讓自己獨個兒安靜下來、靜思、禱告、處理這份哀傷的思緒,可惜事與願違。當群眾得悉他離開後,就從各城步行過來找耶穌。本想安靜獨處的耶穌卻被人群打亂,這些人都帶着不同的需要和渴望來找耶穌。馬太形容是「一大群人」,而在3:21更具體的說「吃的人中,男的有五千,還不算婦女和孩子」,人數之多可想而知。
耶穌沒有因計劃被毁而生氣,也沒有因無法安靜而失望或沮喪,他只有憐憫。馬太形容「耶穌出來,見一大群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耶穌不但沒有生他們的氣,反而耐心的一個一個治好他們的病。耶穌內心雖然滿懷失去親人的悲痛,卻因為看見人的需要,動了憐憫的心。為了群眾的需要,他將自己對約翰的悲痛及看見人群的無助和需要,轉化為愛和憐憫,把負面的情緒轉化為正面的力量。耶穌停下來照顧和幫助有需要的人,醫治患病的人。
正值傍晚時分,門徒進前來請耶穌勸告群眾離開,到附近村子買食物去。耶穌卻說「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見天色漸晚,為了群眾的需要,建議耶穌讓他們離去,免得晚了在荒野的地方難找到食物。耶穌的回應卻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你們給他們吃吧!」但他們手上只有僅夠可用的食物。然而,卻就是這五餅二魚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神蹟。
門徒只是懷着一顆憐憫的心,為着群眾的需要建議耶穌請他們離開。不過,耶穌卻使用這小小的愛心延伸「給他們吃」。門徒不是沒有想過,只是了解自己的不足,如何滿足這麼大的需求呢?然而,最重要的地方是門徒沒有拒絕耶穌,反而按耶穌的話,將五餅二魚交給耶穌,並且安排眾群坐在草地上。耶穌祝福後遞給他們,門徒又遞給眾人。就是這樣所有人都給吃飽,還剩下十二個籃子的食物。
這個神蹟看似匪夷所思,看似是一個不可能的神蹟,卻同時記載在四卷福音書中,可見這神蹟對早期教會非常重要。然而,這「不可能的」神蹟不只發生過一次,在教會歷史中,到處可見。就如基督教會是由一位木匠的兒子和十二位跟隨他的人,在一個名不驚傳的小鎮開始,卻傳遍世界,成為世界最大的宗教。教會發展上一直是「禾場大但作工的人少」、「需求大但資源不足人手不夠」,但基督宗教卻影嚮了整個世界的文明發展和承傳;還有數之不盡的教會事工,都是看似不可能,卻在上帝的恩手下變成可能。
原因就在這神蹟中,當時門徒只是為了群眾的需要向耶穌提建議,但耶穌卻將建議深化廣大,門徒的順服和對耶鮍的信心,縱然手上只有極少資源,仍樂意交予耶穌,更按耶穌的吩咐安排群眾坐在草地上。耶穌祝福後,遞回給門徒,門徒再遞給眾人,神蹟就這樣完成。神蹟的發生,並不是當門徒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而成,乃是在於門徒甘願將自己的微少力量交予耶穌。當年耶穌藉着門徒的手完成他的工,今天他仍舊如此藉着信徒的手完成他的工。
耶穌「見了一大群人,就憐憫他們」,門徒因擔心群眾向耶穌獻計,神蹟的出現,都是來自一顆憐憫人的心。縱然禾場大作工的人少,但只要我們都甘願將自己微少的一部份交予耶穌,我們將會看到一個又一個五餅二魚的神蹟。耶穌的不可能任務,都會因着愛而變得可能,教會也因此在每一世代裏,為基督作美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