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二十主日
 

馬太福音 22:15-22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經歷了在約旦河的洗禮和曠野的試探後,正式開展了他宣講生命中重要的一頁,耶穌在回到加利利之後,帶着聖靈的能力去宣講和醫治。這一切是顯出上帝與他同在的明證。路加寫到「他的名聲傳遍了四方。」至於耶穌的名聲怎樣傳遍了四方,路加這樣寫着:「他在各會堂裏教訓人,眾人都稱讚他。」
根據路加在前一章的記述,拿撒勒是耶穌的家鄉,也是耶穌成長的地方。除了約翰福音外,其他的福音書都寫到耶穌最初出來傳道的地方,就是「會堂」,這表示耶穌是一位敬虔、恪守宗教傳統的猶太人。「會堂」是每位猶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猶太人的社交和宗教生活都環繞會堂而進行。其實猶太會堂是耶路撒冷聖殿以外最能聚集人的地方。在耶穌年代,猶太人的崇拜中心只有兩處—分別是位於耶路撒冷的「聖殿」和散佈各地方的「會堂」。管會堂的人多數都是當地社群中備受尊敬的人,他們只是平信徒,有別於在宗教和政治上佔有特殊地位的祭司和拉比。從性質上說,聖殿崇拜着重外在的參與,就是看得見,觸得到的獻祭禮儀;而會堂崇拜則着重內心的思想活動、心靈的培育和道德的教化。所以,它們並不互相排斥,反而彼此配搭,以豐富人民的宗教生活。
論到耶穌基督的講論,我們會自然地想起馬太福音的「登山寶訓」、路加福音的「平原講論」,然而本主日的經課,可以說是耶穌最短篇的一個講道,因為當中只有短短兩節的經文。18-19節寫着:「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路加福音的寫作對象是給貧窮人,普遍學者都認為路加所指的貧窮,不單是指肉體上的飢餓或是財政上的貧窮,而是指心靈貧乏的人,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指出: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這裏所指的虛心,不但是指人要有謙虛、敬虔的態度,實際上是指人心靈的貧窮的人。在福音書中,耶穌所提及「貧窮、被擄、失明、受壓迫」,不但是指一群處於社會低層及受剝削的人,更是指一群因為經濟、身體殘缺、政治和種族被邊緣化的人。
耶穌在拿撒勒會堂的講論,其實是糅合了舊約以賽亞書61章1-2節和58章6節的經文,是揭示其身分和職事的宣告。然而,耶穌的同鄉對他的身分一知半解,因為在他們的眼中,除了認識耶穌「是約瑟的兒子」,他們就一無所知了。
若我們細心比對,就會發現耶穌在宣讀以賽亞書這兩節經文時,是刻意讀少了一句說話,在以賽亞書和路加福音頭一節的內容大致相同,第二節的前半句也是十分相近,以賽亞書61章2節這樣說:「宣告耶和華的恩年」(即是禧年,指上帝恩典的時代正式開展),但後半句是「我們的上帝報仇的日子,安慰所有悲哀的人」。明顯地,以賽亞先知明顯的告訴我們,上帝的福音是要叫跟隨和信靠他的人都要關懷和幫助所有有需要的人,不然上帝的審判必會臨到他們。
但耶穌刻意將以賽亞先知的預言中「上帝報復的日子」這個信息刪去,相信是要扭轉當時的人對罪和審判的看法,同時也要向我們今天每位讀者表明:「福音所強調的是拯救,而不是審判。」彌賽亞的來臨,目的不是審判,而是救贖。在耶穌的年代,猶太人普遍有這樣的觀念,就是把苦難和懲罰連上「關係」,即凡是貧窮的、瞎眼的、瘸腿的、被擄的、受壓迫的人,他們往往被視為被上帝棄絕的一群;相反,那些富有和擁有權貴的人,他們則是受上帝喜悅的一群。但耶穌來到世界,卻是宣告這些舊有的思想和傳統的觀念已經過去,因為上帝已差派自己的獨生兒子降生成為人,他來到世界的目的就是要拯救每位失喪的人,使他們能夠認識上帝的救恩。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