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日是棕枝主日,又有稱為「苦難主日」。雖然今年我們未能舉行公開崇拜並讓教友手拿着棕枝,模擬昔日以色列群眾舉起枝葉,夾道歡迎耶穌進入聖城的場景。然而,當我們默想本主日的經課,一方面有耶穌光榮騎驢進城的記載,但另一方面,福音亦宣讀耶穌受難的事跡。耶穌的光榮進城與受難被釘,似乎是一正一反的兩極。救主基督的奧蹟正正將這兩個場景,作出逆轉與轉化,他的光榮進城揭示人心悖逆易變,他的受難與復活卻是他戰勝邪惡的光榮奧蹟。
「棕枝」是光榮和悔改的記號,因此本主日的福音經課亦作為聖周的起始,以基督受難的事跡作首,這不是終止點,而是重申基督的苦難是他得着榮耀的最高峰,他的復活是我們等候與盼望的歸宿。
本主日經課,耶穌受難事跡,揭露了不同人物的動機與罪惡。彼拉多的「明哲保身」(24節)、祭司、文士、長老對耶穌的仇恨(20、41節)、兵丁的嘲弄(29-30、35節),這都成為整個耶穌受難的總結,就是源於「人的罪性」。
從本主日的以賽亞書、腓立比書及福音經課,都指向耶穌的謙卑,以謙卑對抗邪惡,忍受加害者對他的非人待遇。耶穌這位受苦僕人,正如以賽亞先知記載一樣,「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人侮辱我,向我吐唾沫,我並不掩面」。耶穌在他受難被審判時的寡言,不是被動的忍受,不是向罪惡的俯首,而是主動以沉默回應,貫徹上帝的旨意及承擔使命,並在這刻不恃人力,惟靠上帝。亦唯有當他放下自己的榮辱,全心仰賴上帝,並全然的謙卑捨己,才能對加害者作出「最大的反擊」——就是「寬恕與復和」,能夠為加害者向上帝代求說的「求主赦免,因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經文中耶穌的沉默,對照的是群眾的喧嚷聲,喊叫着「釘他十字架」。耶穌的被鞭打、羞辱對照的是兵丁的殘忍、人對真理的嫌棄與迷失。
巴拉巴的被釋放,讓我們看到彼拉多的不公義、並以政治手段「獨善其身」;也讓我們看到祭司、長老的邪惡並一心置耶穌於死地的仇恨;更讓我們看到群眾百姓的飄忽善變,對是非舉棋不定。然而,馬太福音的作者提醒我們,耶穌的被定罪與巴拉巴的被釋放,雖然揭露了「人的罪惡與軟弱」,然而真正目的是提醒我們,在「逾越節」背後承載的「釋放與拯救」的意義中,耶穌的被定罪承受苦難,卻使罪人巴拉巴得到釋放與自由,基督的受死,成為我們一眾罪人的拯救,使我們得着自由。
弟兄姊妹,我們可曾像彼拉多、祭司、長老或百姓?還是像巴拉巴?耶穌的受難與被釘,見證人雖頑梗,卻又見證上帝對人深切的愛。當我們在罪中得着釋放時,我們又可會學像耶穌,以愛去釋放加害者、以愛去釋放別人。
當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分擔十架、當羅馬百夫長宣認耶穌「他真是上帝的兒子」時,或許都提醒我們,救恩與拯救不是只在信徒群體之中。福音書作者甚至幽默地指出外邦人、被邊緣的人都比所謂的信徒群體,更早體驗到上帝的大能與慈愛。因此,讓我們時刻提醒自己,我們本是罪人、是信仰的「外邦人」,因耶穌的柔和謙卑,拯救我們,今日當我們作為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的使命,不是要定人的罪,而是以柔和謙卑,與罪人、與「外邦人」復和,並讓復活的盼望,上帝的慈愛臨到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