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使徒完成被耶穌差遣出去的工作後,他們就回來向這位夫子述職,報告一下自己做過的一切事情,耶穌聽見了他們各人盡忠職守的事奉,付出了勞力,也花上了心神,就關懷和顧念他們靈性生命上的需要,邀請他們一起到荒野去稍作歇息。這是主耶穌對全人關顧的一個鐵證,表明他除了吩咐門徒要盡責去宣講福音外,也顧及他們與上主的關係,特別是他們內心深處的需要。值得留意的一點是,當門徒忙碌起來的時候,竟然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31節)!這說法對《教聲》讀者來說,是否很似曾相識?作為香港或澳門人,相信你和我都曾經經歷過,忙碌得連吃飯時間也沒有的日子。
這個原本打算靜下來休息一下的如意算盤,最終沒有打得響。因為耶穌有憐憫別人的心腸,在他的生命中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身份,其中一個是牧羊人的身份,這個牧羊人角色在不同的福音書中都有出現,而且有很鮮明的性格特色,就是當羊群有需要的時候,牧羊人總會挺身而出、竭盡所能,去照顧羊的各項需要。在馬可福音6章33至34節,耶穌這位牧羊人就寧願犧牲自己的退省和休息時間,來關顧他牧養的羊群,向他們教導有關天國的事情。
為甚麼耶穌看見有一大群人,就憐憫他們呢?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這是一個充滿力量和打動人心的形象,而我很相信,耶穌這個憐憫羊的牧人形象,成為牧者的模範,要去憐憫那些沒有牧人的羊。
作主門徒就是要效法耶穌的榜樣,作各樣的善工;教導(34節)的工作是耶穌三年福傳生涯中重要的一環,既是他向群眾顯示天國奧秘的方法,也能夠讓他裝備門徒。透過教導的工作,歷世歷代的教會得以傳承下來,即使在今天的香港聖公會裏面,三頭馬車也包括學校裏面進行的教育工作,不少教友是校長、教師、講師或教授等等。其實要實踐教導的使命,並不只是在學校的設定環境之內,也包括在牧區的教堂裏面,還有每位教友自己的家庭當中。要效法救主耶穌,我們每一個都要盡好教導者的本分。
在第53節,馬可提到耶穌和他的門徒來到了革尼撒勒,就是加利利海的西北岸上,聖經學者相信,耶穌曾經在拿撒勒和迦百農之間行走的時候,經過革尼撒勒。在他們上岸後,發生了甚麼事呢?「眾人立刻認出是耶穌」(54節)!
到底,革尼撒勒的人怎麼會認出耶穌的呢?他是否在上岸前,有在水面上行走一段距離呢?他們是否曾經在市集當中,看見過耶穌的畫像呢?到底這些群眾,是因為哪些原因而認出耶穌的呢?
值得留意的一點,就是在四福音之中,沒有任何一本福音書有記載耶穌的輪廓和容貌是怎樣的。我們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沒有一人能夠清晰地說出,耶穌的外觀和樣貌大概會是怎樣的。話雖如此說,我們卻都能夠認出耶穌,因為我們知道他的身份,也知道他行了甚麼神蹟奇事。
要認得出耶穌,除了是看見他行神蹟、見到他的醫治大能、或是聽過他的教導外,相信更重要的一環,就是信心這個德行。因着信,我們都能夠認出,這位在十架上受難的,就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是拯救世界的救主。
信心固然重要,但是在基督教的神學中,我們也相信信心和行為就像孿生兒一樣,兩者都同樣重要。你看耶穌在革尼撒勒登岸以後,他就以自己的行為,來宣講天國裏面的奧秘,去到村中、城裏、鄉間,逐一醫治革尼撒勒不同的病人。就是透過這些奇妙的醫治行為,耶穌的名聲變得更響亮,更多的人樂意來見一見耶穌的廬山真面目,更多的人在宣講,這一位在拿撒勒成長的木匠兒子,有與別不同的能力。所以說,在信仰中,信心是佔有首要的地位,但同一時間,沒有相應行為的信心,就只是紙上談兵的信仰空談,既不能為主作美好的見證,也只是流於口號式的宣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