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十一主日
 

約翰福音 6:35,41-51

本主日福音經課首句:耶穌對他們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絕不飢餓;信我的,永不乾渴。乃為了回應群眾只「因為吃餅吃飽了」(6:26)而尋找耶穌。人們只著眼肉體需要而主動尋找耶穌,卻忽略了耶穌真正被需要的原因不是神蹟本身(吃餅得飽),而是神蹟背後—主改變人的生命並帶來滿足。所以主耶穌親自向前來尋找他的人解釋自己來到世上、顯神蹟奇事的真正意思,約翰福音的作者順序以耶穌是「真嗎哪」(6:27-33)、「生命的糧」(6:34-51)與主自己的「血與肉」(6:52-58)分別闡述1。而今天選讀的經課則選取了「生命的糧」。
對於耶穌的身份,於當時猶太人一直存在懷疑,他們「私下議論」(6:41)。「私下議論」原文γογγύζω應該譯作「喃喃訴苦、低聲抱怨」,亦同時包含「不快」之意,所以當時猶太人對於耶穌說自己是「生命的糧」的回應並非「不明白」,而是帶有「不喜歡、不滿」之意2。就他們所知,耶穌只是出於平凡之家—「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我們豈不認得他的父母嗎?現在他怎麼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6:42)這樣的出生「從天上降下」簡直難以置信。耶穌出生於伯利恆—鄉土地方,對於其母親由聖靈感孕、出生後有智者來訪送贈貴重禮物、也有天使報喜等似乎明顯未有令當時的猶太人多加留意。無論是宗教領袖抑或是普羅大眾也以他們自己的經驗去判斷,這耶穌極其量只是先知(耶穌施行「五餅二魚」的神蹟後,人們甚至推舉他作王),故此,對於主說自己是「從天上降下來」便成為不能接受的言論。但假若人在認識主的過程中,上帝的愛已經在那人心裏,遇見主耶穌也必然為其身上流露的愛所吸引,在不同的記載中也不難發現有不少人因為主的愛、他的醫治、他的說話而被其吸引,反之不能接受就如當時猶太人的反應3。
無論人們的反應如何,鐵一般的事實是主的確「被」父上帝所差派來到世上「吸引人」,他亦以自己是「天上降下的糧」、「生命的糧」不嫌其煩地重申自己的身份,亦有權柄「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6:44),透過接受他使人有永遠飽足的糧,從而獲得永生。我們有沒有像當時的猶太人一樣?單憑自己的主觀想法判斷所遇見的事?上帝的兒子既在我們面前,親口告訴我們相信他就獲得生命的糧,救恩的杯。我們仍然不肯承認,以我們的「經驗」判斷上帝的作為嗎?到底上帝給我們的旨意如何?有否真正聆聽?還是堅信被自己的想像「框」起了的上帝的計劃呢?
「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還是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使人吃了就不死。我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必永遠活着。我為世人的生命所賜下的糧就是我的肉。」(6:49-51)「嗎哪」是舊約時代耶和華於以色列人流離於曠野時因沒有食物而賜給他們的,上帝每天為他們降下「嗎哪」使他們的肉體得到賴以為生的食物,不至飢餓,最終也不會因為缺乏糧食而死亡,但終究「還是死了」(6: 49),生命至終也逃不出死亡這關口。但相信主耶穌—「吃這糧」的就大大不同,因為「必永遠活着」,你信耶穌為你的生命帶來甚麼改變?使你的缺乏變成為豐足?
註釋:
1. 吳道宗,《聖經通識叢書:道成為人的耶穌—約翰福音析讀》,香港:基道文字出版社,2006。
2. John Shea, The Spiritual Wisdom of the Gospels for Christian Preachers and Teachers: Eating with the Bridegroom. (U.S.A.: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in-Publication Data, 1941), 201.
3. John Shea, The Spiritual Wisdom of the Gospels for Christian Preachers and Teachers: Eating with the Bridegroom. (U.S.A.: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in-Publication Data, 1941), 203.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