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十五主日
 

馬可福音 7:24-37

馬可福音七章24至37節記述了兩段有關耶穌趕鬼治病的經歷。故事開始講述耶穌往推羅境內去。推羅是在加利利北邊,一個屬於腓尼基境內的小鎮,是外邦人居住的地方。耶穌進了屋子,不想讓任何人知道他在那裏。然而,關於他的消息傳得如此之快,以至於他無法逃脫。有一位外邦婦人,她的女兒附了邪靈,聽說耶穌進了城,進入屋內,俯伏在耶穌腳前,求耶穌為她的女兒趕鬼。
可是,這信心卻立刻被耶穌冷淡對待。耶穌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會拒絕治療有需要的人。更加讓人不解的是,耶穌竟然將這婦人的女兒比喻為「狗」。這不近人情的耶穌完全不符合我們所相信的慷慨慈悲的救世主。這使馬可的故事變得相當獨特,而這個女人是唯一一個在接受耶穌的憐憫之前必須忍受並擁有貶義誹謗的人。
到目前為止,作為猶太人的耶穌一直在服侍猶太人。這個來到耶穌腳前乞討的女人不是猶太人,她是來自敘利亞的腓尼基族的外邦人。有一些釋經家認為耶穌最初的冷淡對待(第27節)是他給了這位外邦婦人一個機會來表達她內心深處的信仰。當耶穌說要給孩子們先吃飽時,這並不表示外邦人不能接受恩典。不過,這裏主要是說目前耶穌的工作是集中在猶太人。「兒女」,這是指猶太人。他們因為自認是上帝的子民。耶穌說「讓孩子們先吃飽」,暗示時機不對。
婦人的信心並無因這不近人情的回應而終止,婦人承接耶穌有關孩子與狗的討論,告訴耶穌「桌子底下的小狗也吃小孩子的碎屑。」(第 28 節)她非常害怕失去女兒的生命,以至於她願意在耶穌的腳下乞討。她相信上帝的良善,她渴望那種愛超越了文化和種族的所有邊界。因此,為了回應她的聲明,耶穌祝福她的女兒,應允了她,對她說:「憑着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第 29節)
但故事還沒有結束。耶穌離開了推羅,經過西頓,有人帶來了一位有語言障礙的聾子,求他為他按手。耶穌打開他的耳朵並釋放他的舌頭。作為回應,耶穌命令人們不要告訴任何人他做了甚麼,但他越囑咐,他們就越熱心地宣揚。
外邦婦人和聾人的故事錯綜複雜地聯繫在一起,因為它們表明耶穌願意打破世界的期望並歡迎所有人進入上帝的愛。整段經文顯明了對耶穌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同時,耶穌在馬可福音第 7 章的故事中表明一個被猶太社群鄙視的外邦婦女和一個被忽略的聾子,在上帝的國度中實際上是至關重要的和有價值的人。這個故事讓我們認識到上帝與人類之間沒有障礙的事實。沒有甚麼能把我們與上帝在耶穌基督裏的愛分開,不是種族、階級、性別、民族、年齡或身體狀況。如果上帝和他的子民之間沒有障礙,那麼我們之間就不應該有分歧。
耶穌在地上的事工中,一再證明所有人都配得上帝的愛。他的作為和言語證明了上帝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耶穌竭盡所能體現上帝對所有人的善意,他的憐憫遍及所有受造之物。耶穌甚至背負着十字架,在世人的嘲笑下,為世人贖罪而死。
當我們被邀請到這聖桌前領受耶穌的聖體和寶血時,我們就像外邦婦人,我們就像聾子。我們都帶着我們的缺點和破碎,我們都有失望和失敗,但當我們站在寶座前,我們都在上帝的愛中接受憐憫和救恩。這位外邦婦人堅強而堅韌的信仰,她在世界上表達了上帝的力量。這位耳聾舌結的人,他的生活在他被歡迎回到社區中時永遠改變了。外邦婦人和聾人在恐懼和生活的痛苦中被賦予了希望。 像他們一樣,我們可以憑着信來到聖桌前領受聖體、聖血,在那裏有永生的生命在等着我們。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