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十六主日
 

馬可福音 8:27-38

今日的經課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耶穌身份的記載;第二部分是關於作門徒的代價。
在馬可福音的記載中,耶穌的傳道工作十分成功,他能醫病、趕鬼、行神蹟,一方面受到了民眾的愛戴,聲名大噪;但另一方面卻惹怒了當時的宗教領袖,被他們視為眼中釘。在這些好壞參半的風評下,耶穌群體雖然還是當時民眾的話題焦點,但他的身份和使命亦因而變得印象模糊。
所以,在經文一開始,耶穌就問了門徒「人們說我是誰?」(27節)及「你們說我是誰?」(29節)兩個問題。耶穌向門徒提出這兩個問題,除了要他們重新對焦、看到他的身份及使命;他亦希望藉這兩個問題,讓門徒思考、探索一下「門徒」的身份和使命。
在27節中,記載耶穌和門徒正在前往凱撒利亞‧腓立比附近村莊的路上,這個地方十分特別,她既遠離加利利和耶路撒冷,卻又同時看得見這兩個地點。所以有學者認為,這裏非常適合耶穌與門徒為耶穌的身份(人們說我是誰?)作客觀的反省,以及檢討個人與耶穌的關係(你們說我是誰?)。
在29節耶穌提問後,正當門徒陷入沉思的一刻,西門‧彼得卻開口,彷彿代表全體門徒,清晰有力地說出答案:「你是基督」。在彼得宣告了耶穌就是基督、回答了耶穌有關其身份的問題後,馬可福音記載的焦點,便從「耶穌是基督」轉移到耶穌是基督的意義何在。
故此,作者馬可在31節以「從此」一詞來作之後記載的引言,象徵往後的記載將會是新的開始,從之前強調耶穌的權柄和能力,轉為以耶穌教導關於他受難的事為焦點,從而說明基督來到世上的意義。
縱然門徒能說出耶穌是基督,但耶穌心裏清楚明白,即使他們知道,卻還未能透徹掌握這身份背後所承載的意義和使命。因此他從這裏(31節)開始,進一步向門徒解釋自己將要受的苦難及將要成就的事。耶穌直接指出自己將要受難是「必須的」,因為這是他對上帝旨意的理解,但這「上帝的旨意」卻與門徒對「基督」的理解南轅北轍。
因此,當彼得聽到耶穌的話,立馬反應過來,拉着耶穌,期望阻止耶穌受難的發生。在這,我們當然能感到彼得對耶穌的敬愛,明白他不願看到耶穌受難;但同時,我們亦看到彼得對基督(彌賽亞)有先入為主的理解,或許,他與其他門徒都期望着眼前這基督能帶領他們復興以色列國。所以,彼得就「拉着他、責備他」(32)。
而彼得對耶穌的這份着急與期望,竟換來耶穌的「斥責」,這更是在福音記載中,耶穌對門徒最嚴厲的責備:被耶穌稱為「撒但」—敵對上帝的人!
彼得在一刻前才宣告耶穌是基督,為馬可福音的前半部分作總結;但如今卻成為了不體貼上帝意思的魔鬼! 在耶穌的責備中指出,彼得阻撓耶穌的心態,是當時猶太人普遍的心態。因為他們都以猶太傳統去理解、期望上帝的作為,認為「基督」受苦、被人棄絕、被殺是一種屈辱,他們都不能夠接受這樣的一位君王。
但耶穌卻藉此教導門徒,上帝的意念高過世人的意念,他的智慧就在這裏顯明:基督將會以一種那些自以為有智慧的人所不能接受、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為要證明世上的智慧和聰明(人的意思)最終只會絆倒自己,藉此表明基督來到世上的意義,就是要以上帝出人意表的方式拯救世人。
承接對彼得的指責,耶穌立即解釋了作為「受苦的基督」與門徒身份的關係,提醒作門徒的,要為這身份付上代價。要成為怎樣的跟隨者,就要先了解自己跟隨的是怎樣的主人。當門徒跟隨的主是必須背起十架的基督,那麼,跟隨他的人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他。
「捨己」就是要我們放下自己的價值觀念,甚至放棄自我的意願;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他,意味着跟隨者或會因自己門徒的身份而招來挑戰、甚至苦難。十字架是一條不歸路,我們在踏上這路時,是否已下定決心,宣認「耶穌是基督」,並以上帝的心意為念,付上代價,走上這朝聖之路呢?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失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必救自己的生命。」耶穌教導我們,苦難跟榮耀是不能分開的,人若要得着「天上的榮耀」,就必須接受「十字架的苦難」。願每一位跟隨主的人,都有這樣的覺悟、有接受苦難的預備,能步武基督背起自己的十架、跟隨他走苦路。阿們。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