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將臨期第四主日
 

路加福音 1:39-45,(46-55)

在將臨期第四主日,我們燃點將臨期燭環上的第四支蠟燭,稱為「平安之燭」,我們在禮儀中透過燃點蠟燭,提醒我們基督的光將降臨到世上,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並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
而今天的福音經課(路1:39-45)與這主題呼應,就是要讓我們從兩位懷孕的婦女相遇的記述中,認識到那位將要降臨的基督,就是為世界帶來平安的和平之君的信息。
承接路加福音1章36節的記載,馬利亞從天使口中得知她親戚伊利莎白,在那時候也懷了男胎,已經懷孕六個月了。她便動身前往山區,到撒迦利亞的家,向伊利莎白問安(39-41節)。一般認為,這一段「聖母訪親」(The Visitation)的記述,是路加福音第一章裏最核心的經文,參閱下表:
5-25節 天使顯現並預言約翰出生,撒迦利亞的回應
   26-38節 天使顯現並預言耶穌出生,馬利亞的回應
      39-56節 馬利亞與伊利莎白的讚美
   57-66節 施洗約翰出生
67-80節 撒迦利亞的讚美
藉這段經文,路加嘗試描繪出耶穌和施洗約翰在出生前的跡象,已可與一些偉大人物的記載比肩。且路加在描述他們的誕生時,與舊約聖經的一些嬰孩誕生的敘事情節十分相似(如:創15:1-5,創16:7-13,創17:1-2、16-21,創18:1-2、10-15等),以表明他們都是以色列民歷史中偉大而重要的人。
馬利亞去探訪伊利莎白,不僅是因為她們是親戚,更可能是因為她們有着相似的經歷─在上帝面前已經蒙恩/蒙主眷顧,所以馬利亞便急忙動身前往山區,與伊利莎白相遇。這兩位將為人母的婦女,年長的一位懷着猶太歷史中最後的一位先知,象徵着舊世代的終結;年輕的一位懷着道成肉身的上帝,象徵新的應許、新的救贖來臨。預表上帝與人類的關係,將會揭開新的一頁。
而在伊利莎白聽到馬利亞的問安後,「所懷的胎就在腹裏跳動」(41節)。在這記載中,路加向讀者們提供了一條線索:這兩位偉大的人在彼此出生前,也能感應到對方的接近,伊利莎白所懷的胎就在「腹裏跳動」。
從這線索追尋下去,我們不難發現這情況就如舊約的利百加在懷孕時,以掃和雅各在她腹中「跳動」(和修本譯作「在她腹中彼此相爭」,參:創25:22-23)。這跳動代表着兩個胎兒的生命互相連繫,這也能聯想到以掃和雅各的故事帶來的結論,就是「將來大的要服侍小的」(創25:23),並預告了之後施洗約翰與耶穌基督的關係(約翰是基督的先鋒,為了「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參:路3:4)及他們各自的工作和使命。
及後,伊利莎白被聖靈充滿,並開口頌讚馬利亞和她腹中的兒子。她稱馬利亞為「有福的」主要有兩個理由:馬利亞被選為主的母親,以及她信而順服上帝的話。
在43節伊利莎白稱呼馬利亞為「我主的母親」。「我主」一詞在猶太文化傳統中,多是專指「耶和華」。在以色列人提及上帝時,他們一般都不會直呼「耶和華」的名字,故多以「上主」或「主」(希伯來文Adonai,即希臘文的Kurios)代替。因此當伊利莎白以「我主的母親」稱頌馬利亞時,等同她承認了耶穌的身分就是「主」的身份,相信他就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就是耶和華。
而在45節伊利莎白再稱馬利亞是「有福的」,因為「主對她所說的話都要應驗」。若參考〈呂振中譯本〉:「她相信由主對她所說的事都必得到完成」,伊利莎白對馬利亞的讚頌便更容易讓人明白了。
她頌讚馬利亞自聞天使所報之喜訊後,除了表現「驚慌」並「反覆思考」外,更以「我是主的使女,願意照你的話實現在我身上」來回應上帝藉天使所說的話。在「未婚懷孕」的挑戰和在「上帝面前蒙恩」這兩種張力並存的處境下,馬利亞選擇了謙卑順服,並「相信」上帝的話終必成就,這就是她被稱為是「有福的」的第二個原因。
轉眼已經到了將臨期第四主日,我們這些期待耶穌基督來臨及再臨的基督徒,是否能效法聖母,在地上面對屬世和屬天國戰爭的張力中,仍能跨越恐懼、擔憂與愁煩,專心順服,領受上帝在二千多年前已為我們預備好的那「上好的福份」,成為「有福的」人呢?願我們都能由衷地相信基督就是那賜人出人意外之平安的主,並得着從他而來的平安。阿們。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