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顯現期末主日
 

馬太福音 17:1-9

本主日是顯現期末主日。本主日所選讀的「福音經課」記載了耶穌基督與三位門徒(即︰彼得、雅各和約翰)登上高山,在那裏有摩西和以利亞來與耶穌說話,而耶穌在山上變了形像,顯出榮光。
「耶穌基督登山易容顯光」的神蹟,皆見於「符類福音」,即《馬太福音》第17章1-8節、《馬可福音》第9章2-8節及《路加福音》第9章28-36節。
在馬太的編排下,耶穌易容顯光的神蹟,輯錄在兩段耶穌預言自己受苦遇難的言說之間。這一方面是表達了耶穌的受難不是這位「上帝的愛子」的黑暗時期,而是他顯出榮光的時刻。另一方面,當耶穌在高山雲彩遮蓋之時,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你們要聽從他」,這亦呼應着耶穌從開展傳道工作之始,即領受施洗約翰的洗之時,「天忽然為他開了……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這是再一次向讀者宣告,耶穌就是基督,就是永生上帝之子的身份。
過去多個星期,不論從登山寶訓的八福,或是耶穌引述及詮釋律法書上所記,都讓我們覺察到馬太期望他的讀者群體—一群猶太基督徒,能以摩西與耶穌作出聯想及類比。故此,細心閱讀今天的經文,我們能進一步看到馬太強調耶穌與摩西相似的地方。「過了六天」(太17:1),相似摩西在登西乃山之前,雲彩遮蓋山上共六天(出24:16);耶穌的易容顯光(太17:2),正如摩西與上主相遇後而面容發光(出34:29);上帝在雲中說話(太17:5),正與上主在雲彩中呼叫摩西一樣(出24:16);而門徒看見耶穌的顯光而害怕,正如以色列眾民看見摩西面容發光而懼怕一樣(出34:30)。
對於,耶穌為何只帶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弟弟約翰,除了與摩西上西乃山時也帶着亞倫、拿答、亞比戶相似之外(出24:1),學者們認為這三位門徒是耶穌門徒群體中的核心內圈。十二門徒是耶穌差派七十位門徒的內圈,而這三位門徒更是十二門徒中的內圈,他們不單見證耶穌的易容顯光,亦是在客西馬尼園最接近耶穌、陪伴耶穌禱告的門徒。
「變了形像」(2節)的希臘文是metemorphothe,是我們用以形容毛蟲成為蟲蛹,後來變化成為蝴蝶的狀態。這個容貌發光的狀態,是表達耶穌的極具光榮與榮耀,連同耶穌更與代表律法權威的摩西與代表先知傳統的以利亞在雲中談論,不但告訴我們,耶穌的受難與遇害不是因為犯罪而遭遇的,而更是他榮耀的時刻,亦是耶穌降生在世至神聖的使命。
第4節,彼得認為「在這裏真好」,所以建議倒不如建三個帳棚。學者認為,彼得的建議有幾個可能。第一,帳棚在出埃及流浪曠野的時期,是放置約櫃的地方,是神聖的地界,故此建棚為了是保持這神聖時刻;第二,彼得試圖停留在這神聖經驗之中,而期望多留片刻,不願回到山下的世界。無論理據怎樣,耶穌的行動,表達了凡企圖停留在這神聖時刻的做法,都不是配合耶穌的使命。
因此,第5節「說話之間」,雲中的聲音把這種停留於此的願望止住。「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這句原與耶穌洗禮時,上帝的說話一致,然而在這裏,上帝說:「你們要聽從他」。經文值得留意的地方是,從彼得的提議與準備行動的「說話之間」,天上的聲音叫彼得止語,叫人間沈默,上主頒下一個命令,就是「要聽從他」。
就在這時,門徒立時俯伏害怕,而耶穌卻拍拍他們,安慰他們,「起來,不要害怕」。或許門徒的經歷,特別是彼得的經歷,告訴我們,面對耶穌的能力、與威榮,智慧與權柄,門徒內心有很多的想法及建議,正如彼得,他期望耶穌能停留在神聖的時刻,而不是再次宣告自己的受難與遇害。
有時,我們不也是這樣嗎?我們總期望停留在一個安全、威榮的時刻,但願天上的聲音,再次在我們「說話之間」,自我幻想與計劃之時響起,使我們謙卑俯伏,並且能夠止語細聽,聽從上主的話。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