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日後第六主日
 

馬可福音 6:1-13

作者 : 鄧翊匡牧師

本主日經課在《和修版》中有兩個主題,因此看似是兩個獨立故事,分別是「拿撒勒人厭棄耶穌」(1-6)以及「耶穌差遣十二使徒」(7-13)。兩個看似沒有關連的故事卻放在一起,對我們有甚麼提醒?讓我們一起細看。
首先,據馬可福音描述,耶穌從自己家鄉——加利利的拿撒勒,去到約旦河領受約翰的洗(一9)後,就好像未曾回過自己的家鄉,直至今天的經課六章1-6節,才是他首次「返鄉下」。和他離鄉時的不同,就是已有一群「門徒」跟隨他(1)。從常理推測,家鄉的人看到這個畫面,再加上從其他地方可能已得知他的名聲,他們理應感到榮幸,因自己家鄉有一個「名人」「衣錦還鄉」(雖然耶穌和門徒們應該不會「衣錦」)。
然而,他們竟然厭棄耶穌(3)!他們以耶穌原先在家鄉的身份——木匠(當時較為低下的工種)、馬利亞(有學者認為那時耶穌的父親約瑟已離世,因此馬利亞那刻已是「寡婦」)的兒子和她其餘兒子的長兄等,來表達耶穌出身的寒微。
但是否單單因為出身寒微?非也!相信最核心的,就是他的「教導」(2)。我們看到福音書作者描述耶穌在安息日於會堂裏教導後,就被人厭棄。他們懷疑耶穌的「本事、智慧和異能」從何而來。從這「本事、智慧和異能」三字看來,拿撒勒人如耶穌之前所去的地方一樣,大家仍只視耶穌為「異能人」,只重視耶穌的異能所令他們得到的益處。若沒有益處,則會厭棄他(五17)。這裏也讓我們反思,我們的信仰生命,會否也像他們?
謎團仍未解開:耶穌作了甚麼教導,以致家鄉的人厭棄他?或許我們在第四節中可能找到些端倪。耶穌提到「先知」在自己家鄉外,都是受敬重的(4)。這是一句當時流行的諺語,流行的原因是傳統上,舊約時代很多先知都不被他們在世時的以色列民所喜歡,因他們宣告的都是以色列人的罪惡而將會被上帝責罰。若以此推斷,耶穌的教導,可能也和舊約時的先知相似,這其實也呼應馬可福音六章前的不少教導(二18-22、三1-6等)。若我們看路加福音四章24-29同一事件中詳細的記載,更引證這個推論。我們會否也和他們一樣,對於上主在我們身上較「嚴厲」的教導,寧願選擇「視而不見」,甚至厭棄?
第五節可能讓我們迷惘。從字面上看,耶穌好像因他們的表現,而「不能」在那裏行甚麼異能(5)。耶穌真的「不能」?或許我們嘗試看看第一章至六章的教導,就看到重點並非耶穌「不能」,而是他們「不信」。五章21至43節耶穌醫好會堂主管葉魯的女兒和經血不止的婦女,耶穌兩次提到受恩者的「信」(34及36)。從這裏我們看到,「得救」並非單方面的施予,而是「雙方」的關係,因信而建立的關係。耶穌詫異他們的不信(6),或許重點在於「雙方」關係的隔絕。
7-13節,可說是1-6節的對比:
-對比拿撒勒人的不信。跟隨耶穌的十二個使徒,信任耶穌的吩咐,出外傳道(12)。
-對比拿撒勒人以耶穌「身份低微」作攻擊,使徒卻聽從耶穌的教導,不藉任何會彰顯身份的東西,甚至是「更低微」的形象(8-9)去傳道。
-對比拿撒勒人不接待耶穌,耶穌就教導使徒,那些不接待他們的,並非使徒的錯,而是「不接待」他們的人的不是(11)。「跺掉腳上的塵土」是一個「劃清界線」的表現,是當時猶太人離開外邦人地方時的習俗——將外邦的不潔掃走。但不同的是,耶穌這裏所掃走的,不是外邦人,而是「自己人」。反過來看,在上帝的國,就是不分國族。
我們看到耶穌的差派,有兩個重點(7)。
第一,「兩個兩個」地去。今天我們的事奉,是為了方便和名聲而「獨闖龍潭」,還是彰顯上主重視的「信任關係」而「並肩而行」呢?
第二,使徒被差派,並非因為他們本身的才能、並非他們本身的知識,而是耶穌賜給他們的「權柄」。「權柄」也是馬可福音中關鍵的字詞。一章22節提到當時的人對耶穌的教導感到驚奇,因為他的教導像有「權柄」的人而不像當時的「文士」,因為「權柄」是從上主而來,而相對「文士」是跟從「律例條文」而生活。使徒藉耶穌賜給他們從上主而來的權柄去傳道和牧養(12-13),而非他們自己個人擁有的知識和才能,因此信和接待他們的,必然受教和被牧養。
今天,我們如何「信」而領受上主的恩典呢?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