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日後第十五主日
 

馬可福音 7:24-37

作者 : 潘正行會吏

若論及誰先向外邦人傳福音,大家或許會認同是保羅,但對馬可福音的作者來說,第一個向外邦人傳好消息的,應該是耶穌自己。七章24至37節的經文中,記述了兩段有關耶穌趕鬼治病的經歷。筆者特別想與大家分享第一段的記述。
24節起首講述耶穌往推羅境內去。推羅是在加利利北邊,一個屬於腓尼基境內的小鎮,是外邦人居住的地方。之後,在那裏有一位婦人尋求他,要他為她的女兒趕鬼。作者為了要明確指出她確實是個外邦人,就在26節當中,再強調這婦人是「希臘人,屬敘利亞的腓尼基族。」至於耶穌為何要往推羅地區,經文沒有交代,或許是要離開眾人去休息,又或是想與門徒有私下相處的時間。在整卷福音書中,耶穌屢次進了屋子(七章17節及九章28節),目的皆是為要私下教導門徒。無論如何,作者希望描繪一個耶穌不想被騷擾的景象。此時,立刻有一個婦人進入到這場景內。她俯伏在耶穌腳前,表明她對耶穌的信心。可是,這信心卻立刻被耶穌冷淡對待。

 

冷待與恩惠

「讓孩子們先吃飽,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妥的。」耶穌的回應極之不近人情。他對比猶太人是自己的「孩子」,而外邦人則是「狗」。猶太人有餅吃並且吃飽是應當的,而把孩子的餅給外邦人吃則是不妥當的做法。就算今天的社會,隨便叫別人做狗,也是極之不禮貌。在似乎不近人情的回應中,卻有兩個地方顯出耶穌對外邦人的接納。第一,耶穌說「讓孩子們先吃飽。」這句話的原文強調「先」,即表示外邦人也並非不能接受福音,只是孩子們要先吃。第二,語句中用到的「狗」(和合本譯法)並非街外的野狗,而是「小狗」(和合本修訂版譯法),即是指家裏所養的寵物。外邦人雖是狗,也是住在房內,應受主人的照料。因此耶穌的回應雖看似不近人情,但字裏行間卻充滿恩惠。
祈求的熱切
婦人的信心並無因這不近人情的回應而終止,婦人承接耶穌有關孩子與狗的討論,告訴耶穌「桌底下的小狗也吃小孩子的碎屑。」婦人的回應轉化了「孩子」一詞,由原本27節中的「孩子」(τέκνον),變為28節中的「小孩子」(παιδίων)。前者強調後裔,兒子的意思;而後者則強調剛出生的孩子,不能自理的意思。從婦人養育女兒(30節的「小孩子」也是 παιδίων)的經驗,她知曉縱然把餅從孩子手上拿給狗吃並不妥當,但小孩子吃東西時總會吃到「天一半,地一半」,家中的小狗仍有機會去吃這些碎屑。耶穌看見她的智慧和熱切祈求,便應允了她,對她說:「憑著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這也是耶穌能力的表現,他不需要對鬼有一言一語,便把鬼趕出去。30節中的「小孩子躺在床上」是鬼被趕出的景象,與九章26節「孩子好像死了一般」相似。

 

信心的表現

整段經文中,作者雖然並未提及到「信心」一詞,但當中卻顯明婦人對耶穌的信心。第一,這婦人在耶穌需要避靜、休息時,依然突破自己作為外邦女人的身份,走進別人家中去求耶穌。第二,這婦人看見耶穌後就「俯伏在他腳前」,她謙卑自己,把主權交予耶穌,並相信耶穌有能力去趕出附在女兒身上的鬼。第三,當耶穌冷待她時,她依然祈求耶穌幫助,並用她的智慧去說服耶穌。最後,她毋須其他佐證去證明耶穌的趕鬼的能力。耶穌說「憑著這句話,鬼已經離開了」,而婦人亦同樣憑著耶穌這句話,就回家去。或許在我們信仰經歷中,我們也會欠缺信心,也會感到被耶穌基督冷待,願意我們在失意時,亦能學習腓尼基婦人的信心,繼續有動力走這信仰的道路。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