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日福音經課寫到耶穌到了革尼撒勒湖─又稱加利利海,眾人都擁擠他,為要「聽上帝的道」(1節)。若仔細閱讀路加的著作,不難發現「上帝的道(話)」(The Word of God)這幾個字常常出現(路3:2, 8:11,21, 11:28;徒4:31, 6:2, 7, 8:14, 11:1, 13:5, 7, 46, 17:13, 18:11)都顯明了教會為實踐「上帝國」,必要把「上帝的道」傳開。
這次耶穌又被群眾包圍,他見有兩隻船灣在湖邊,便上了西門的船,然後請他把船撐開,為要給自己多一點空間,可以集中精神講道,不被打擾。經文寫到耶穌「坐下」,從船上教訓眾人。古時候猶太人的老師是「坐下」講書的,耶穌也不例外;凡福音書寫到耶穌「坐下」,都是說他正要教導人上帝國的道理(太5:1, 13:1, 15:29;可4:1, 9:35;路4:20;約8:1, 13:12)。而路加寫到耶穌在「船上」教導眾人都有着特別意思,因為早期教會是以「船」作為教會的象徵,在船上的人就是蒙恩得救的信徒,而耶穌交給門徒的使命是傳揚上帝的福音,教會作為使徒群體的延續,也同樣承擔這份使命:宣講福音,作基督的見證人,並教導人遵守耶穌所教導的(路24:47-48;太28:20)。因此耶穌在「船上」教導人,教會也同樣施行教導的工作。
耶穌跟西門(即後來稱為彼得的)說:「把船開到水深的地方下網打魚。」然而西門回他話說:「老師,我們整夜勞累,並沒有打着甚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就這番對話,我們可以有以下的理解:
一、西門關心的是生計,耶穌關心的是生命。當時的漁夫多在晚間把船駛近岸邊,才下網打魚,所以便有西門跟耶穌說:「我們整夜勞累」。他們從晚間打魚,一直到清早,然後把魚穫帶上岸,並把魚網清洗好,才去休息。從經文顯示,我們大概可以推敲耶穌上船的時候,到西門和他的同伴下網打魚,到耶穌講道完了,至少有整整一夜長的時間。這說明了耶穌對講道的重視,也見到群眾的耐性,和對上帝國道理的渴慕。可是在耶穌專心教導眾人的同時,西門和他的夥伴卻選擇「整夜勞累」,不幸的是他們竟「沒有打着甚麼」。從西門答耶穌的話,便曉得彼得整夜關心的,是打魚的功夫,根本沒有打算要聽耶穌講道;他關心的是魚穫,而不是上帝的話。
二、神蹟超越一般常理(common sense)。雖然彼得依耶穌的話,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但對話的語氣還是露出半點不耐煩的情緒。首先,打魚是彼得的專業,對他來說,耶穌只不過是一名老師,他憑甚麼資格,或專業知識,要他往深水的地方打魚呢?其次,深水之處總是危險的,對於當時的漁夫,誰會考慮這個不合常理的方法呢?然而神蹟就在深水之處發生。彼得依據的是常理,但耶穌要他見到上帝的工作往往超越人的常理,只因彼得的順服─縱使他不明所以,還是依耶穌的話,把船開往水深的地方,最後撈獲的,連他和他的夥伴都不得不驚訝起來,只是一網魚穫,已滿滿地裝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沈下去。
彼得見到這一幕教人驚訝不已的神蹟,跟摩西在西乃山見被火燒着,卻沒有燒壞的荊棘,又或是先知以賽亞在聖殿見上帝坐在高高的寶座上,無不立時感到自己的渺小和不配(出3:1-6;賽6:1-8)。彼得的反應是俯伏在耶穌膝前,跟他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彼得說自己是「罪人」,並不是說他做了甚麼不道德、不潔淨的事,而是表達他在神蹟中見到主的權柄時,便知道自己是何等不配跟耶穌一起。彼得經歷了這次叫他對上帝感到既敬畏又振奮(awe-inspiring)的宗教經驗,也代表着很多信徒的宗教經驗,好像彼得的夥伴,從自視自己的能力,到知道自己的不足,以致認識上帝的偉大,最後願意對耶穌的呼召作出委身(commitment)的承諾。
值得我們反思的,是耶穌呼召彼得,不是出於他擁有甚麼專業知識和技能,或是他多麼聖潔,又持守上帝的律法,或是他在同儕中站在領導的位置,而只是出於上帝的揀選。彼得和他的夥伴因耶穌的呼召,撇下所有,跟隨了他。「撇下所有」表示他們的生命已經發生改變,為蒙揀選的生命重新排列優次,把對主的委身放在首位,關心的不再是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是如何彰顯上帝的道(太10:39;約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