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大齋期第一主日
 

路加福音 4:1-13

論到耶穌在曠野受魔鬼的試探,馬可福音沒有甚麼落墨,反倒馬太和路加先後記載耶穌三次受魔鬼的試探,內容大致相同,只是試探的次序有些微差別。但路加把筆觸從耶穌的洗禮轉向試探的故事時,特別記下了耶穌的家譜(路3:23-38),其實不是沒有原因的。路加特別運用了倒敘手法,從耶穌開始一直追溯至人類的始祖亞當,並運用一致的句式,如耶穌是「約瑟的兒子」,大衛是「耶西的兒子」,到了亞當,他是「上帝的兒子」(路3:38)。一般看來,好像沒有甚麼特別,但見魔鬼第一次試探耶穌,說的第一句話:「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就不難明白試探背後是連繫着亞當的故事。

耶穌和亞當同是「上帝的兒子」,也同樣面對魔鬼的試探,而試探的媒介同樣是食物(創3:1-7),然而結局卻不一樣。魔鬼試探亞當,也試探耶穌,目的只有一個,為要挑戰他們作為「上帝的兒子」,是否對上帝忠誠。魔鬼只要使耶穌像亞當一樣偏離上帝的旨意,把目光朝向自己,牠就勝利了。今次魔鬼出擊,當然是希望見到耶穌與亞當一樣的結局。這次牠以關懷者的容貌出現在耶穌面前,對他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叫這塊石頭變成食物吧。」魔鬼用上「叫」這個字,是要給耶穌知道他是有能力的,從而誘惑他用神蹟向天父表明自己已經羽翼豐滿,從今以後可以特立獨行,不需倚賴天父上帝,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耶穌即時引用了聖經的話語抵擋魔鬼,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主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8:3)還記得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的日子嗎?四十年來,他們不斷埋怨上帝沒有給他們飽食(出16:3)。但當他們快要進入應許地,上帝便藉摩西告訴他們,這些年來上帝在苦煉他們,試驗他們,都是為了使他們學曉對上帝忠誠,知道上帝沒有不為他們預備食物,上帝的話沒有一句不成就,是他們可信賴的。

這次失敗後,魔鬼便想到邀請耶穌跟牠做個買賣。魔鬼先把天下萬國一切權柄和榮華給耶穌看,然後跟他說:「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一切都歸你。」(7節)。魔鬼的聰明在於牠不給耶穌開出艱難的條件,牠說「下拜」,原文proskunēsēs用上「不定過去時態」(aorist tense),即這是一次簡單和短暫的動作,跟中國人說「叩一個響頭」意義相若。魔鬼其實正誘惑耶穌捨難行易,沒有必要為難自己來獲取屬天的權柄和榮耀。然而耶穌的回答很有意思,他再次引用聖經的話,說:「當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事奉他。」(8節;申6:24)同樣用上「拜」字,但原文是proskunēseis,屬「將來主動陳述時態」(future active indicative),即今天必然發生的事,將來也如是。換句話說,敬拜上帝是一生一世的,還要專一。

魔鬼知道耶穌用上聖經的話抵擋牠,牠也因此想到運用聖經的話試探耶穌。首先牠領耶穌到聖殿,叫他站在殿頂上,是要他相信上帝沒有不與他同在,因為聖殿是上帝的居所─每個以色列人都相信在聖殿裏必得見上帝。然後便引用詩篇91:11-12的話:「因他(上帝)要為你命令他的使者,在你所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住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這是要耶穌相信上帝決不食言,又在聖殿與他同在,哪有不保護他呢?但耶穌再次引用聖經,對魔鬼說:「不可試探主─你的上帝。」這句話出自申命記6:16,背景是以色列人在曠野因為沒有水喝,就向摩西發怨言,還與他爭鬧,摩西便直指他們的行為等同試探上帝:「耶和華是否在我們中間呢?」(出17:1-7)後來以色列人見摩西上山已有一段日子,還沒下山,就要求亞倫為他們鑄造了一隻金牛犢,好向牠下拜(出32:1-6)。其實整件事件的背後,是他們希望見到真憑實據,一些他們可以掌握的東西,以證明上帝真的與他們同在。最後便想到用一件人手鑄造的金牛犢取替上帝。耶穌的信心就在這裏,他不需要找尋外在的憑證,只憑藉他對上帝不變的信心,也因此抵住了魔鬼的試探。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