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的比喻可能是耶穌眾多比喻中最為人熟知的一個。在過去的教會歷史中,這個比喻常被簡化為「浪子回頭金不換」的道德教訓,或者單純描述上帝對罪人的寬恕與接納。然而,若我們仔細觀察比喻的背景與整體結構,會發現耶穌傳達的信息遠比我們通常理解的更加豐富且具挑戰性。
路加福音15:1-3揭示了這個比喻的關鍵背景:「許多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納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耶穌就用比喻對他們說……」
經文清楚表明耶穌講述浪子比喻是為了回應法利賽人和文士對他與罪人交往的質疑。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它提醒我們:整個第15章實際上是一個整體,闡述「失去、尋回、歡慶」的主題。前兩個比喻—「失羊」與「失錢」的比喻—是在為浪子比喻鋪墊,引導聽眾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人們可以為物質的失而復得歡喜慶祝,那麼對於一個「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兄弟,難道不更應該歡慶嗎?
小兒子:罪人迷失與經歷恩典
小兒子的角色與情節,是我們最熟悉的。他要求提前分得產業(在當時文化中等同於希望父親死去),遠走他鄉揮霍家產,最終淪落至餵豬的境地。經文中說當他「醒悟過來」時,這個字詞在希臘原文中,就暗示了他之前如同活在瘋狂狀態,如今終於醒覺了。
從17-19節,他的自語中,表達了他的悔改,而當中包含四個要素:認識現狀、承認罪行、謙卑接受後果、採取具體行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回家的初衷部分是出於饑餓,而非完美的動機,但慈父對我們的愛卻接納這一切。
慈父:超越隔閡的慈愛
父親的形象在這個比喻中是顛覆了當時文化中對長輩的期望,首先他同意分家產,有子若此,這是極大羞辱,當小兒子回程時,經文指出,他遠遠看見兒子奔跑相迎,這一方面指出他一直期待,而當時的文化,長輩絕不奔跑,這被視為失體面的表現,但這位慈父打破這一切體面,眼中只期待兒子的歸回與悔改。兒子還未完成悔改的告白,這位慈父就擁抱親吻,公開恢復兒子身份並舉辦盛宴。這位父親的行為展現了上帝對一切罪人的態度,那就是主動尋找、不計代價、完全接納、公開恢復,以及歡慶慶祝。
大兒子:比喻的關鍵
然而,這個比喻的真正關鍵在於大兒子。他代表了耶穌當時所面對的法利賽人和文士,也代表了今日教會中可能存在的態度。大兒子身在家中,心卻遠離父親。他的言行揭示了幾個問題:他視與父親的關係為計算而非喜樂。(29節),雖然他每天與父親一起生活,卻無法分享此時此刻父親的喜樂和憐憫。他以「你這個兒子」(30節)稱呼血緣的兄弟,學者認為這表達他內心不願意承認這兄弟關係,因此他雖然留在父旁,為家工作,但卻未能與父同樂,亦沒有手足兄弟之情,他如小兒子一樣,某種意義上也成為一個無依靠的貧窮人。因此,比喻一個微妙的佈局,就是當小兒子進到屋裏時,這位大兒子雖然在田裏歸來,但卻成為「迷失的離家者」,不願進入家裏。
然而,比喻中的慈父,面向大兒子的回應同樣也充滿慈愛: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可是你這個弟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慶祝。(31-32節)對於這位同樣迷失的大兒子,慈父也沒有放棄他,但卻引導大兒子與他一起分嚐小兒子浪子回頭的喜樂。
這個比喻,也邀請教會深思幾個問題:
首先,我們是否將教會視為「屬靈精英俱樂部」而忘卻了教會的使命是「拯救人心的地方」呢?當那些有明顯過犯的人回到教會,我們的第一反應是甚麼?我們是奔跑相迎,還是私下議論?
其次,我們服事的動機是甚麼?是出於與上帝同工、與上帝建立關係的喜樂,還是如同大兒子般的計算和期望回報?我們是否體會到「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這句話的深意呢?
第三,我們能否真正為每一個罪人的悔改而歡欣?耶穌明確告訴我們,天上為一個罪人悔改的歡喜,超過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我們的心是否與天父的心一致?
浪子比喻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個人救恩的故事,更是對教會群體本質的深刻啟示。它提醒我們:教會應當是一個歡迎浪子回家、為失而復得者歡慶的地方,而非僅為「表現良好」者設立的機構。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曾扮演過這個比喻中的三個角色:有時我們是遠離父家的浪子,有時我們是在家卻心遠離的大兒子,但上帝呼召我們成為像慈父一樣奔跑相迎、毫無保留地愛那些迷失者的人。
比喻結束時,我們不知道大兒子是否進入宴席。這個開放式結局正是耶穌給法利賽人和文士,以及我們今天的挑戰:你是否願意加入上帝為悔改罪人所擺設的筵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