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日後第十七主日
 

馬可福音 9:30-37

作者 : 鄧翊匡牧師

上主日福音經課馬可福音八章27-38節是耶穌基督第一次預言自己受難和復活,而本主日九章30-37節就是第二次的預言。在第一次預言中,我們看到彼得對「基督」在世意義的誤解。那麼在第二次預言時,門徒經歷了第一次的「教導」後,有否「進步」呢?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預言之間,馬可福音記載了「基督登山顯榮」和「治好污靈附身的孩子」二事。當中,門徒的表現是強差人意的:他們仍不明白復活的意義(九10),以及未懂禱告的真諦(九18和29)。
之後,耶穌離開原先的地方途經加利利前去迦百農(33),但他不想人知道他們的行蹤,因為他正再一次教導門徒他會「受難和復活」(30-31)。雖然,門徒之前的表現不理想,但仍沒有阻擋耶穌教導的熱誠,因此耶穌想藉與門徒獨處的時間,熱切地教導他們。
然而,門徒仍然不明白,甚至可能怕耶穌像責備彼得一樣責備他們,故此可能他們連「問」也不敢問(32)。
更可惜的是,在前去迦百農的路途上,門徒並沒有用心思考耶穌教導,反而是在議論「誰最大」(33-34)。
因此,耶穌在屋內「坐下」(拉比開始教導的姿態),準備教導。
第一個教導,是顛覆了當時的傳統思維:為首的,要作眾人之後和「用人」(35)。
今天,我們「頭腦」上或許明白這份謙卑的精神,但是否能如實地行出來呢?這個教導,其實是呼應主耶穌的「受難與復活」:耶穌是上帝,卻自甘卑微,並為世人犧牲。我們或許仍會問:基督是否能不犧牲而救世人?他在客西馬尼被捕前禱告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可十四36)。父上帝所願的是甚麼?或許是讓世人明白他對世人的愛,藉著道成肉身的聖子犧牲,人才能經歷這份最大的愛之表彰。謙卑,無疑是出於「愛」。
如何彰顯這份愛?
在屋內,有一個小孩(剛巧?)。耶穌就讓這小孩站在門徒當中,又抱起他(36),作出第二個教導:接納一個「像這樣」的小孩子,就是接納耶穌。接納耶穌,就是接納差耶穌來的父上帝(37)。接納一個小孩子,困難嗎?相信大部分人都喜愛小孩子的天真,樣子的可愛。那麼,耶穌為何把接待小孩子,也說成像「顛覆」當時思維的事呢?耶穌說「像這樣」的小孩子,到底那個小孩子「像」甚麼呢?
「接納」一詞,包含「招待、招呼」之意。通常我們「招待、招呼」的,都是「貴賓」,而「貴賓」通常是有成就,或有地位的人。相反,經文裏的「小孩子」,並非代表天真可愛的小朋友,而是沒有成就,只能仰賴成人照顧,甚至是未必懂分善惡,需要成人指導的一群。
這就是第二個「顛覆」的教導:招待在世上最不可能被招待的人。這就呼應了第一個教導:為首的,要作眾人之後和「用人」。這群「如小孩」的人,在當時,可能是一群貧窮、沒有機會學習律法、渴望被接納的人。在今天的社會,「如小孩」的人又會是甚麼人呢?
就讓我們反省,今天我們在教會中作「招待」的——招待新朋友時,應該抱持怎樣的精神,去「招待」可能是「如小孩」般的新朋友呢?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