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為教會年曆裏的聖彼得及聖保羅日,本年適逢主日,我們有機會在主日來慶祝。
彼得和保羅可謂兩位背景和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把他們放在一起,是因這日相傳是他們殉道的日子。大部份教會年曆上的聖日都是聖徒的殉道日,彼得和保羅都在六月殉道,當時正值尼祿王在公元一世紀大舉迫害基督徒的時期,儘管他們未必是同一日被處死,但教會都選定了同一天來慶祝和紀念他們的聖範。雖然彼得和保羅的背景迥異,受呼召的時間有先後,但他們可有不少共通點。
首先,他們都有多於一個名,彼得又叫作西門或磯法,而保羅之前的名字為掃羅;彼得和主耶穌一樣是生活在加利利的猶太人,保羅雖然也是猶太人,但他生於大數,位於今天土耳其境內。
彼得出身較寒微,職業是漁夫,是個粗人,他性情率真,帶點魯莽甚至衝動,但都是發自他內裏那股熱情和愛心,是日福音書中他便首先回答耶穌的問題「你們說我是誰?」他認信了耶穌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而保羅的職業是織帳棚,他的家族幹這門生意,他受教於著名猶太教學者迦瑪列的門下,屬法利賽教派,他聰慧而機警,博學而儒雅,能言又善辯,形象和彼得大不同。
彼得這名字是耶穌替他起的,意思是磐石,指出他要成為堅固教會的根基,彼得日後亦逐漸成為了眾使徒之首,初期教會上下都以他馬首是瞻,服從他的領導。如果教會是一艘大船,彼得便彷彿那個錨ANCHOR,在風暴和洪濤裏把船身穩着,是教會團結的中心和精神的重要支柱,後來天主教會亦追認彼得為第一任教宗。耶穌揀選彼得作為教會的盤石,目的是在幻變和混亂的世代中讓他為教會注入一股穩定而堅強的領導力量。保羅恰恰相反,他更像是引擎,是動力的來源,就像在他的書信中經常以賽跑、奔跑作比喻,保羅是如此一生忠心地為福音而奔跑,使徒行傳內便記載了他的足跡遍布整個羅馬帝國,他是歷史上最傑出、最偉大的宣教者,在他的影響下,多地的教會被建立,信徒遍及全國,保羅給我們的形象是如此的富有動感。
是日經課中記載了耶穌把「天國的鑰匙」交給彼得,因此在聖像畫上我們經常看到彼得被描繪成手中持着金鑰匙。而保羅的皈依是在前往大馬色迫害基督徒的路上看到異象,耶穌向他顯現,與他說話,讓他的生命徹底改變,由昔日帶頭迫害教會,到虛心接受洗禮,並將自己的名字從掃羅改為保羅。掃羅原意是高大,保羅意思則是微小,這改名體現了他生命的轉變。保羅皈依後很快便全情投入宣教,開始了他多次的傳道旅程,他的傳道風格和靈感與他所領受的異象和個人屬靈經驗相當密切,聖像畫中保羅多被描繪成手裏拿着寶劍或聖經。
可以說保羅是經歷了從馬上被摔下,失明了數天,不吃不喝下去反省,然後才覺悟前非,了解到從前所逼迫的是上帝。而彼得則經歷了更漫長的信心考驗的過程,耶穌被捕後的三次不認主,其後被復活的主三次的追問是否愛他,再經歷聖靈降臨的洗禮,以及耶穌給他的異象,他才最終意識到當初的認信「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兒子」背後的真正意思。
彼得和保羅無疑都是最偉大的使徒,但他們之間著實有很多不同,彼得被後世稱為「猶太人的使徒」,而保羅則被稱為「外邦人的使徒」,保羅與彼得曾公開爭論猶太基督徒是否可以與外邦基督徒一起吃飯,以及外邦基督徒需否受割禮等問題。
結局是他們兩人生命的最後一程都被送到羅馬城,在那兒為義受苦,為真理而犧牲。彼得相傳是被倒釘十字架,因為他聲稱自己不配與基督以相同的方式行刑,而保羅由於是羅馬公民,因而免於被釘十字架,而是以比較痛快的死法─斬首的方式來就義,這亦是他聖像畫上手持寶劍的由來。
除了他們葬身的地點相同,死的日期接近外,彼得和保羅的生命還有一個相滙之處,就是他們都以認識救主耶穌基督為至寶,主的道成了他們生活和生命的指南和方向,主是那賜生命的救主、是永活的上帝,他們因而義無反顧,甚至有勇氣來為真道捐軀。
雖然彼得和保羅確有很多不同,但他們都是教會所不能或缺的!我們每一位同樣都是建構起這個基督身體的肢體,主已經以不同的方式呼召了彼得和保羅,我們也會以不同的方式被召喚來一生追隨主。願我們學像聖彼得和聖保羅,聽到主的呼喚並慷慨回應,打一場生命美好的仗,向標杆直跑,得着那最終的獎賞。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