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所到之地,總是很多人圍觀,要來聽他的道,也有前來求他醫治。這裏再次出現一個震憾的場面:「有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就當耶穌在群眾中間把目光投向門徒時,他用上「你們這小群」來稱呼他的門徒。其實這個稱謂很有學問,出自先知的傳統。「小群」對於以色列人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是上帝對他們的應許,表示他們是上帝屬意的群體。上帝要作大牧人,親自尋找他的羊,拯救在密雲黑暗的日子裏召聚流散各處的羊,引導他們歸回故土─美好的草場,好牧養他們(以西結書34:11-24)。這些話對於所有流徙到巴比倫奴隸的,或為逃避戰禍而流散各處的以色列人,意義重大。在這個背景下,「小群」是有着特殊和寶貴的身份,是上帝親自牧養的羊。後來教會也把耶穌的牧人形象繼承過來,而路加特別用上「小群」這個字,都給凡信耶穌是主的人知道他們全屬主羊欄裏的羊,是上帝親自揀選的;聖子耶穌作為大牧人要牧養他們,與他們同在,領他們到青草地、溪水旁。
在路加寫作的年代,基督徒屬少數,與他們為鄰的,大多數是異教徒,所以還是脆弱的,力量有限,還隨時要面對來自羅馬帝國和異教徒的迫害。耶穌預見這些事情遲早都會發生,便借用了先知的傳統,以牧羊人關懷小羊的情懷,稱他們為「小群」,吩咐他們「不要懼怕」,因為天父已有定意,就是「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他們要把目光投向天上的事,先學曉「變賣所有的賙濟人」。深層的意義是要門徒弄清楚生命的優次,才不會被憂慮所纏擾。
首先,耶穌並沒有否定財富的價值,也沒有叫人視錢財如糞土,只是認為人若把地上的財富與免於憂慮劃成等號,是本末倒置。人總以為擁有越多,憂慮越少,但耶穌卻認為一個人能做到「變賣財產賙濟人」,正好反映出他的生命沒有被「憂慮」所困擾,認識到人願意慷慨行善,是因為知道一切都是從上帝而來。「財富」不僅指金錢,也可以指時間、才能和知識。「賙濟」原文eleēmosunēn有憐憫,感同身受的意思。因此「變賣財產賙濟人」是對貧苦人的不幸,由衷地從內心發出哀慟之情。另外,耶穌與猶太的拉比傳統亦有同樣的教導:任何行善的事必能為自己「按至高者的誡命積聚你的財寶」(便西拉智訓29:11)。這正是耶穌所說的:「永不壞的錢囊」和在天上「用不盡的財寶」,那裏「賊不能近,蟲不能蛀。」其實一切憂慮的根源是人沒有把上帝放在生命的首位,倒以為可以藉地上的財寶令自己免於憂慮,難怪耶穌說:「你們的財寶在哪裏,你們的心也在哪裏。」
最後耶穌把話題扯到末世的事情上,不是因為耶穌亂了思緒,而是要提醒門徒不要像世人把時間和精力投放在追求財富的事情上,倒要時刻「警醒」,預備自己,「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至於如何警醒,耶穌給了他們兩個例子:
一、要束緊腰帶。這是每個以色列人一聽就明白的事,源於出埃及的經驗。當以色列人第一次過逾越節,就是他們將要離開埃及的那一天,上帝這樣吩咐他們:「們要這樣吃羔羊: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中拿杖,快快地吃。」(出埃及記12:11)那天,他們要急忙起步,那有多餘時間與人寒暄呢?趁法老王還未改變心意,便要立刻動身,免得時間一拖,反給埃及人拿住不放。
二、燈也要點着。在耶穌的時代,點燈的功夫,一點不能馬虎,要經常打點,免得日後賠上更多時間來修整。假若點燈的時候才發現燈芯斷了,便來不及即時更換,若發生在漆黑的環境下,哪有不焦急呢?如果主人突然在半夜二更天或三更天,從外邊回來,那時才急忙點燈,豈不難堪!燈若點着,才叫人安心!
所以耶穌說:「主人來了,看見僕人警醒,那些僕人就有福了。」那時,主人必要叫他們一起坐席,並且「自己束上腰帶,前來伺候他們。」這是一段關於末世的話,但說話中並沒有把末日的審判當成甚麼災難的事,倒是普世歡騰的慶典,就是得與上帝一起坐席,共享天國的喜宴─但這是對於「警醒」的人而言。從積極的層面看,「末世」的觀念確實令人振奮,但人必先要有一份危機感,時刻警醒自己,早作準備。也許這正是上帝的心意:他不明示甚麼時候要來,好使人不得不時常提高警覺,做好自己來迎接這個重要的日子。當時候到了,便真的如耶穌所說:「主人來了,看見僕人警醒,那些僕人就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