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門徒中有一位稱為馬太的,是位稅吏,後來教會見到馬可福音2:13-15和路加福音5:27-28同樣寫到耶穌呼召一位名叫利未的稅吏做他的門徒,便將馬太和利未視為同一個人。無論如何,這個故事被記下來,必然有其目的,旨在顯明耶穌要將救贖的恩典帶給世界,叫「罪人」得召喚─特別是義人眼中的罪人,是耶穌所要呼召的。
早在耶穌呼召馬太前,他已呼召了兩對兄弟,分別彼得和安得烈、雅各和約翰,他們都是漁夫。那時耶穌才剛剛出來傳道,沒有多少人認識他,而他們願意接受呼召,必然是他們對彌賽亞的來臨有着極大的渴望,聽到耶穌宣講:「你們要悔改,因為天國近了」,便跟從了他。而這次耶穌呼召馬太時,他出來傳道已有一段日子,其登山寶訓和醫治的神蹟,已傳遍各城各鄉,相信馬太也有聽聞,亦因此對耶穌有相當的認識,甚至對耶穌有着仰慕的心,所以當耶穌對他說:「來跟從我」,他就起來跟從耶穌。值得注意的,是這裏沒有說明馬太像那幾位漁夫撇下所有,只寫着「他就起來跟從耶穌」,又隨即出現耶穌與「好些稅吏和罪人坐席」,相信馬太也在其中,因為經文有寫到耶穌被批評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吃飯。
這裏要問:為何猶太人會討厭稅吏,把他們與罪人一同看待。首先,稅吏,顧名思義,就是收稅的官員,但怎樣才能當上稅吏呢?在耶穌的時代,稅吏的職位並不是靠自己對財務的專業知識而獲得的,而是向羅馬政府以投標方式獲得的,因此,投得此職位的必然有一定身家。他們會通過收稅的方便,向民眾索取的,往往比羅馬政府定下的稅額還要高,所以猶太人認為他們是名副其實的騙子。第二、對眾多猶太人而言,這些稅吏為羅馬政府服務,向自己同胞抽稅,就等同認賊作父,出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第三、他們既然常常與外邦人接觸,已有損猶太人作為上帝聖潔子民的宗教敬虔,成了不潔淨的人,在上帝眼中必然是罪人,他們的名字必會在生命冊上被抹去。還記得耶穌的門徒中有一位是奮銳黨人叫西門嗎?其實奮銳黨人在當時是被羅馬政府列為「恐怖份子」,他們把匕首藏在手袖裏,用來行刺羅馬官員,又凡與羅馬人來往的猶太人,如稅吏等,都是他們的行刺對象,足見猶太人對稅吏何等敵視。如今耶穌跟他們吃飯,那會不被批評呢?
這次耶穌在屋裏坐席,同桌的人中就有很多被一直自認為敬虔的猶太人視為「稅吏和罪人」的,似是在耶穌呼召馬太後隨即發生的,很有可能是馬太邀請耶穌吃飯,有些與馬太同道的也被邀來坐席。而有趣的是福音書沒有直接寫上他們一起「吃飯」,卻用上「坐席」這個字?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坐席」一字,原文有「俯臥」(reclining)的意思,而用上這個字是有特別用意,表示這次並非一頓普通的飲食或家常便飯,而是一客筵席。猶太人只會在慶祝成為自由人的慶典上─例如逾越節,才會俯臥進餐,因為這個禮儀動作是代表自己已成為自由人。用上了這個字都在表達出馬太,以至「好些稅吏和罪人」,已得到耶穌的接納,也因此獲得真正的自由。只是當時的法利賽人見到了,感覺不是味道,便對耶穌的門徒說─不是直接跟耶穌說:「你們的老師為甚麼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吃飯呢?」大家有發覺到批評耶穌的人是用上「吃飯」這個字嗎?都表示了他們看不到耶穌與好些稅吏和罪人「坐席」的真正意思,就是上帝已主動地向他們施予赦罪的恩典,所以耶穌說:「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
耶穌就法利賽人對他的批評也毫不客氣地加以駁斥,他引用了何西亞先知的一句話,說:「我喜愛憐憫,不喜愛祭祀」(何西亞書6:6)。以色列人一向把祭祀視為履行上帝旨意的行為,行順服的誡命,耶穌都是認同的,從沒有反對祭祀,而是重申地強調:憐恤的行為比祭祀更能具體地表達人對上帝的順服。耶穌所要傳達的福音,不僅在言語上,還會具體地施憐恤給那些被視為不足取的人,和醫治一切患病的人─當時的人會認為患病是上帝對罪人的懲罰;但上帝同樣赦免和悅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