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福音經課耶穌對門徒開宗明義說明了這個比喻的目的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1節)。
這比喻的角色非常鮮明:一位是無權無勢、在當時社會中極為脆弱的寡婦;另一位則是既不敬畏上帝,也不尊重世人的不義法官。這位寡婦有一個冤家,她持續不斷地到法官面前,只為了一個卑微的請求:「求你給我伸冤,對抗我的冤家。」起初,這位冷漠的法官不願理睬。但寡婦的堅持,日復一日的請求,最終讓他感到厭煩。法官心裏想,他之所以要為這婦人伸冤,並非出於公義或憐憫,純粹是「免得她不斷來煩擾我」。
講完比喻後,耶穌立刻引導門徒思考其中的深意。他說:「你們聽這不義之官所說的話。上帝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豈會延遲不給他們伸冤嗎?」耶穌給出肯定的答案:上帝定會「快快地」為他們伸冤。然而,經文的結尾卻留下一個發人深省的提問:「然而,人子來的時候,能在世上找得這樣信德嗎?」
要深入理解這段經文,我們需要探究以幾個點:
第一,耶穌說禱告要「不可灰心」(1節)。原文這個詞不僅僅是「不放棄」或「不停止」,它的內涵意指「不要喪膽」、「不要因困境而疲憊」、「不要失去內心的勇氣」。這說明了耶穌所關心的,不單是禱告的頻率,更是禱告的心態。在漫長的等待、在看似沒有回應的沉默中,我們最容易失去的正是內心的這份勇氣與盼望。耶穌鼓勵的正是一種堅韌。
第二,不義的法官說怕寡婦「不斷來煩擾我」(第5節)。原文是一個非常生動的詞。它字面意思是「打在眼睛底下」,引申為「使人精疲力竭」、「把人折磨得受不了」。這位不義法官害怕的是寡婦那種能把他「打垮」的韌性。這極端字詞描繪出寡婦的堅持,從而與上帝的屬性形成最強烈的對比。我們向上帝禱告,絕非要把上帝「磨煩」了他才垂聽;恰恰相反,這個比喻運用了猶太拉比常用的「以小見大」的論證法:如果連一個如此敗壞、只顧自己不敬畏上帝的法官,都會因着人的堅持而行動,那麼那位滿有慈愛、公義、視我們為選民的天父,豈不更會樂意並迅速地回應他兒女的呼求嗎?
第三,經課結尾耶穌的提問:「能在世上找得到這樣的信德嗎?」這裏的「信德」在比喻的脈絡下,並非單指理智上的相信或一套教義的認信。它指向的,正正是那位寡婦所展現的那種鍥而不捨、在絕望中仍舊呼求、相信公義終將來臨的「信心」。耶穌在此將焦點從上帝的信實(他必然垂聽禱告),轉向了人的回應。問題不再是「上帝會不會回應?」,而是「當人子再來施行終極審判與拯救時,我們是否還保持着這樣一份禱告的、等候的、不灰心的信德?」
這段經文首先糾正了我們對禱告的誤解。禱告不是一個自動販賣機,投下禱詞,就必然掉出我們想要的結果。禱告的本質是關係的維繫。寡婦的堅持,讓她與那位法官之間產生了一種儘管是負面的卻又持續的連結。我們持續的禱告,同樣是將自己置於與上帝不間斷的關係中。在禱告中,我們向上帝陳明我們的軟弱、我們的需要、我們對公義的渴求。即使在上帝看似沉默的時候,這份堅持在塑造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心與上帝的心對齊。教會的日課傳統,每天的早晚禱,正是在幫助我們建立這種「常常禱告」的屬靈紀律,無論我們當下的感覺如何,日課禱告的節奏承托着我們,讓我們不至灰心。
此外,這個比喻給予所有在苦難和不公義中掙扎的人極大的盼望。那位寡婦,是所有被邊緣化、被欺壓者的縮影。她的對手強大,體制對她不利,但她沒有放棄。她唯一的武器,就是她的堅持。耶穌藉此告訴我們,上帝特別看顧這樣的人。他的選民「晝夜呼籲他」,這呼聲在上帝耳中絕非噪音,而是他所珍視的。當我們為自己、為教會、為世界上種種不公義之事(戰爭、貧窮、壓迫)禱告時,我們正是在參與這場信德的呼求。上帝應許,他「很快」伸冤。這「很快」或許不符合我們對時間的理解,但在上帝永恆的計劃中,公義的彰顯是確定無疑的。
最後,耶穌那關於「信德」的提問,直指我們的內心。我們的信仰生活,是否也展現出寡婦般的堅韌?當生活順遂時,我們感謝讚美;但當逆境來臨,當禱告彷彿石沉大海,我們是選擇放棄、埋怨、冷淡,還是選擇繼續相信、繼續呼求、繼續等候?耶穌並非懷疑上帝的作為,他是在挑戰我們,作為他的門徒,能否在他再來之前,持守住這份在任何境況下都信靠到底的信德。學習在等候中信靠,在呼求中盼望,直等到我們的主、公義的審判者耶穌基督再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