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日的福音經課中的比喻講述了一位法利賽人和一位稅吏去聖殿禱告的故事。耶穌的比喻直接糾正那些自以為義之人的錯誤觀點,並指出義與不義取決於上帝。
比喻中的法利賽人在聖殿中誇耀自己如何謹守律例,並且自信地自己在宗教和傳統上的純潔,藐視他眼中的罪人。在他眼中,自己已經做得非常好,生活無可指責,沒有再去改善的地方。因此,他相信他配得上帝的認同和讚賞。他的禱告內容顯示他相信靠自己的努力可以稱為義。他列出了不少的例子說明自己如何謹守律例典章。
然而,這法利賽人沒有看到他所擁有的一切,包括他所領受的律法,都是上帝恩典的果效。如果要與上帝的聖潔和公義相比,人任何的善行根本是微不足道。保羅教導我們:「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如今卻蒙上帝的恩典,藉着在基督耶穌裏的救贖,就白白地得稱為義。」(羅3:23-24)在上帝面前,沒有人能稱為義。所有人人都犯了罪,不能自救,唯有倚靠耶穌才能得到罪的赦免和被稱為義。
比喻中的稅吏不只承認自己是個罪人,還祈求上帝的憐憫。經文告訴我們這稅吏遠遠站着,因為自覺不配,所以不敢仰視上帝的榮耀。他垂頭捶胸,祈求上帝的恩典。他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他心中充滿了悔恨和自責,只希望得到上帝的憐憫和寬恕。他深深知道他的唯一希望就是上帝的恩典。耶穌說,他回家後就被稱義了。
相比之下,故事中的法利賽人,雖然外表虔誠,看似無可指責,卻不能被稱為義。保羅教導我們:「因為不明白上帝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他們就不服上帝的義了。」(羅10:3)這法利賽人和稅吏的分別不在於一個是罪人而另一個不是。他們兩個都是罪人!重點是稅吏明白自己犯了罪,並且痛心懊悔。那承認自己罪和倚靠上帝恩典的必稱為義。耶穌說:「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甘卑微的,必升為高。」(路18:14)
先知但以理曾經禱告,說:「我們在你面前懇求,不是因自己的義,而是因你豐富的憐憫。」(但9:18)在上帝面前,沒有人能夠倚仗任何事自誇為義。福音故事提醒我們要存謙卑的心,在主前承認自己的過犯,坦白真誠向他祈求寬恕。上帝是「憐憫饒恕人的」(但9:9),他會赦免我們的罪和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