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二十一章,被稱為「小啟示錄」或「橄欖山講論」,是耶穌在世事工尾聲時對門徒的一段關於末世的教導。當眾人正為聖殿的宏偉壯麗而讚嘆時,他卻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你們所看見的這一切,日子將到,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
這句話不僅是預言聖殿—這個建築物被毀,同時是對猶太核心信仰的衝擊。因為聖殿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地點,更是上帝與其子民同在的具體象徵,是民族認同與盼望的基石。預言其毀滅,無異是宣告猶太群體的終結。這自然引發了門徒最直接的關切:「老師,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這些事將臨到的時候有甚麼預兆呢?」
然而,耶穌的回答將門徒的焦點從「何時」(When)轉向「如何」(How)。
一、分辨的智慧:
拒絕虛假警報與末世恐慌(5-11節)
面對門徒對「預兆」的追問,耶穌的第一回應是警告:「你們要謹慎,不要受迷惑!」在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羅馬的高壓統治激發了強烈的彌賽亞盼望,各種宣稱自己是「基督」(受膏者)、宣告「時候近了」的政治或宗教領袖層出不窮。耶穌提醒門徒,末世的迷惑首先來自內部,來自那些盜用他名義、提供廉價盼望與錯誤時間表的假先知。信徒的首要責任,是培養分辨力,不輕易跟從任何煽動性的宣告。
接着,耶穌描繪了戰爭、動亂、衝突、以及自然界的災變和天象的異兆。然而,他對這一切的定性卻出人意料:「這些事在末期以前必須先有,但末期還沒有立刻就到。」他更用了一個關鍵的比喻—這一切只是「產難的起頭」。
「產難」的比喻傳達了幾個關鍵信息:首先,這些災難雖然痛苦,卻是歷史進程中的常態而非終點的信號。其次,如同產痛,它們會逐漸加劇,但其最終指向的不是毀滅,而是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上帝國度的完全降臨。因此,信徒面對世界動盪的正確態度,不是驚慌失措地尋找預言,而是以一種清醒、沉穩的信心,認知到歷史仍在上帝的掌管之下。這份教導,對於活在資訊爆炸、壞消息不斷的21世紀信徒而言,是拒絕焦慮、持守內心平安的關鍵。
二、逼迫的轉化:
將苦難變為見證的機會(12-15節)
在論述災難之後,耶穌聚焦於門徒個人將要面對的具體挑戰。「但這一切事以前」,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折,表明對門徒的逼迫將先於那些災難發生。逼迫的來源是全面的:從宗教權威到政治權力,甚至延伸至最親密的家庭關係。其後果也是極其嚴峻的,從監禁、審訊,到「有些人要被他們害死」。
然而,耶穌在此提出了顛覆常態的觀點:「這一切倒要成為你們作見證的機會。」希臘文中的「見證」,與後來的「殉道者」同源。在無助、受屈辱的審判台前,信徒的生命本身—他們如何面對不公、如何持守信仰、如何展現出超越環境的平安與愛—就是對福音最有力的宣告。苦難不再是信仰的失敗,反而成為了信仰最榮耀的舞台。
耶穌說:「你們當立定心意,不要預先思想怎樣申辯;因為我必賜你們口才和智慧,是你們一切的敵人所敵不住、駁不倒的。」這不是鼓勵人懶於思考,而是要將信徒從為自己辯護的焦慮中釋放出來。在關鍵時刻,引導他們言語的將不是人的智謀,而是聖靈的同在與賦能。這份應許在使徒行傳中被反覆驗證,如彼得和約翰在公會前的辯護,以及司提反殉道前的講論。它確保了見證的焦點永遠是基督,而非見證者自己。
三、堅忍的力量:
憑着恆忍得着永恆生命(16-19節)
耶穌給了最終的勸勉與應許:「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然而,連你們的一根頭髮也絕不會失落。你們要憑着堅忍,保全你們的靈魂。」
一方面門徒會被殺害,另一方面又說連一根頭髮也不會失落。這正是福音的奧秘所在。門徒可能會失去屬世、暫時的肉體生命,但上帝的看顧確保了他們永恆的價值與位分,沒有任何事物能將他們從上帝的愛中隔絕。在上帝的眼中,他們完整無缺,被全然珍視。
藉着「堅忍」,原文所指的不是被動地咬牙承受,而是一種「在重壓之下依然屹立不倒」的恆毅力。它是一種主動的並帶有盼望的持守。而這份堅忍所要贏得的,是「你們的靈魂」(或作「生命」)。這不僅是指死後的靈魂歸宿,更是指得着那真實、豐盛、屬上帝的永恆生命。通往真正生命的道路,是通過在試煉中對主保持忠誠。每一次在艱難中選擇信靠、在逼迫中選擇饒恕、在等待中選擇忠心的行動,都是在「贏得」或「積存」我們那永不朽壞的真實生命。
耶穌的預先告知我們將要面對的挑戰,不是要我們逃避,而是要裝備我們,使我們成為在任何風暴中都能因信靠他而站立得穩、並為他發出盼望之光的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