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日後第廿五主日
 

馬可福音 13:1-8

作者 : 葉子良牧師

本主日的福音經課是耶穌「橄欖山講論」的起始部分,學者常把這段講論與第四章耶穌「比喻講論」作比較,結果除了發現兩篇講論分別是福音書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的核心,更發現在兩者之後,都是有關耶穌受難的記載,有別的只是「比喻講論」之後是預言受難,「橄欖山講論」之後是耶穌真正進入苦難。這些發現,對理解本主日的經文帶來不少幫助,其中最重要的是幫助我們明白經文的焦點,不在於有關未來的資訊,而是在於面對未來時,特別是活在耶穌受難離世後的日子,門徒應該怎樣自處。
「橄欖山講論」由一個門徒的說話引發(第1節)。根據《猶太古史》的記載,門徒所指的聖殿,是以白色的巨大石塊建成,從遠處已經可以看見它的宏偉。然而,耶穌沒有與門徒和應讚賞聖殿,反而指出這宏偉的建築群將會被完全拆毀。其實,耶穌的說話並非無跡可尋,打從進入耶路撒冷開始,他便接二連三地透過行動和言論(如潔淨聖殿、譴責文士愛高位和讚賞窮寡婦的奉獻等),指出真正的信仰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內裏的虔誠和全然的奉獻。在耶穌眼中,這宏偉的聖殿,已經不能發揮它原來的作用(11:15-17),根本是虛有其表,好像無花果樹不能結果一樣,最終只有枯乾和毀滅。
聖殿被毀是個預言,這預言在主後七十年實現;聖殿被毀不只是個預言,因為它也包含着耶穌對信徒的提醒。他提醒信徒要表裏一致,這才是真正的信仰,才可以持久,才可以面對往後無論高低起跌的境遇。相反,不但本身終必站立不住,那美麗宏偉的外表,亦會成為他人的絆腳石,令人誤以為單有外表便已經足夠。今天,在我們莊嚴的教堂建築和禮儀裏,有沒有相應的虔誠和全然的奉獻?我們追求的是外在的表現,還是表裏一致的生命?
如上文所言,雖然經文第6至第8節中,包含「將有」、「當」和「起頭」等時間座標,但經文的焦點,不在於有關未來的資訊,而在於門徒應該怎樣在耶穌受難離世後的日子自處。所以,除了要表裏一致,耶穌還提醒信徒「要謹慎」(第5節)和「不要驚慌」(第7節)。
「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第5節)顯出信徒自處要注意的重點在於辨識,而辨識的方向不單指信徒群體以外的情勢,也包括群體以內的衝擊與迷惑。「有好些人冒我的名」(第6節)反映假先知和異端將會在群體內出現,所以信徒需要小心聆聽和思考一切關於基督的教導,免得受了迷惑也不自知。這點對耶穌離世後的信徒群體非常重要,早期教會也確實花了許多精神和時間,去處理異端的問題。然而,信徒需要面對的還不只這些,信徒還要面對自己內心種種借用基督的名號,實質為滿足自己的意念和習慣。謹慎辨識自己身內和身心狀況,實為歷代信徒自處的不二法門。
另一個信徒自處要注意的重點是忍耐,忍耐的基礎是對上帝的信靠。「當你們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不要驚慌;這些事必須發生。」(第7節)縱然時局不穩,縱然要面對自然界及人類罪惡所帶來的災難,但因深信時間和世界的終局都在上帝手裏,信徒便能處變不驚,聽見嘈雜混亂的聲音,仍不動搖。
最後一個耶穌離世後信徒自處的重點是常存盼望。經課的最後一句「這都是災難的起頭。」(第8節)聽來使信徒更為擔憂,因為他們除了要面對時局的不穩,還要經歷地震和饑荒,而且這些都只不過是災難的開始。在這情況之下,好像很難常存盼望。其實不然,「災難」原文是指「婦人生產之難」,原來經過這些痛楚,信徒就可以目睹新生命的誕生,看見所盼望的實現眼前。
門徒問耶穌「甚麼時候」和「甚麼預兆」(第4節),耶穌似乎沒有正面回答,但說話裏的提醒和勸勉,對當天的門徒以至我們,肯定比正面回答更有幫助,也更為重要。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