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二主日
 

路加福音 7:1-10

作者 : 葉子良牧師

本主日的福音經課屬《路加福音》第七章三個小段落(1至17節;18至35節;36至50節)中首個段落的前半部分。整章經文由耶穌治好垂死的人及已死的人開始,一方面描述耶穌在加利利的行動和能力,另一方面記錄眾人對他的不同反應,其中突出的是明白耶穌身份和接納他的人,竟然不都是猶太人或當時的宗教人士,而是外邦人和眾人眼中的罪人。
如果我們把經課中百夫長僕人得醫治的故事,與《馬太福音》的平行經文(太8:5-13)作比較,我們便會發現《路加》的記述比《馬太》的詳盡不少。《路加》清楚記載百夫長尋求耶穌幫忙的原因是他「風聞耶穌的事」。此外,《馬太》中的百夫長是親自前去找耶穌的,而在《路加》的記載裏,百夫長是「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第3節),這些不同彷彿暗示這位百夫長在路加眼中獨特的地方。
首先,這位百夫長作為外邦人,更是代表外邦政權於前線管治人民的外邦人,他竟然願意向管治下的人尋求幫助,反映出他對僕人性命的重視,超越當時的階級觀念,也代表他對所「風聞」的耶穌充滿信心,相信耶穌必定能夠治好他的僕人。另外,幾位猶太人長老願意受他所託尋求耶穌的幫助,按常理是基於他能差遣一百名士兵的權力,然而,他們都認為他是「配得的」,「因為他愛我們的民族,為我們建造會堂」(4-5節),他們甚至願意為百夫長「切切地求」耶穌。這些記載都證明了這位百夫長獨特的地方,他不但沒有採取高壓手段管治在下的人,反而以愛心與猶太人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受種族、文化及階級的限制,他聽見耶穌的事蹟(有可能是路4:31-37記載的事蹟),便堅定地尋求耶穌的幫助。
對於百夫長的行動,聖經學者提出了一點疑問,就是他已經委託了猶太人的長老去請耶穌,何必又託朋友去見耶穌,請他「不必勞駕」呢?除了如他自己所言,他自覺不配迎見耶穌,而且有信心「只要你說一句話,就會讓我的僮僕得痊愈」(第7節)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嗎?其中一個可能,是由於百夫長與猶太人關係密切,了解猶太人的法規和生活習慣,於是設法令耶穌不用直接與身為外邦人的他接觸,免得耶穌因此而成為不潔或產生尷尬。如果這原因成立,我們看見的這位百夫長,不但信心大得令耶穌對跟隨的眾人說:「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我也沒有見過」(第9節),他也懂得處處替人設想,果真如長老們的說話,他對猶太人有愛。
另一方面,耶穌聽見長老們的請求,想必明白百夫長是個外邦人,但記載中沒有提到他對請求有半點遲疑。「耶穌就和他們同去」(第6節),直至「離那家不遠」,才被百夫長的朋友截停,可見耶穌根本沒有把外邦與否或潔淨與否等問題放在心上,他以超越界限的愛,回應百夫長對僕人及猶太人的愛。此時此刻,無論在求助者或施助者的眼中,重要的只有生命。
看重生命過於種種限制,加上過人的信心,使百夫長比眾人都要突出,與《路加福音》第七章所載的許多猶太人,形成強烈的對比:理應明白和接納耶穌的猶太人和宗教人士,不一定能夠明白和接納他。相反,外邦人如這位百夫長或是眾人眼中的罪人(36至50節中的女人),卻能以行動和說話表明耶穌是主(第6節)。如此看來,耶穌願意打破界限與鴻溝,去醫治人及接納人是不容置疑的,問題是我們會否受各種規條及由人設立的阻隔所限,認不出耶穌,拒絕耶穌,這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